孩子学习美术,是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美术教育应通过发展儿童知觉、美感与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
画什么与想象力
动植物、生活与故事中的人物及场景一直很稳定地是孩子自发绘画的主题。为什么说一直很“稳定”呢?这是因为绘画的内容皆源于感知经验,而人对自己在意的事情又会获得更多的“感知”。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们无论画什么,基本都见过实物,至少是见过图片的。
我的儿子很喜欢鱼,通过图片、水族市场、海洋馆认识了上百种鱼。他从会握笔就嚷着要画鱼。现在两岁多的他偶尔能够画出鱼了。但更多的时候,还只是把信手画出的各种造型命名成各种鱼,而偶尔的几笔横向线条则被他想象成了鱼儿不能缺少的水。
想象力,现在貌似成为了评价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而孩子没有想象力也会让家长头痛。想象力从哪里来呢?逐渐积累的生活经验,转化储存在大脑表象中,就为想象力提供了原材料。少一会儿iPad、动画片,多一会儿动物园、植物园的观察,多一些在逛市场、轧马路途中的细节体察,想象力就会不期而遇了。连成年人的很多预断也是通过经验,“想象”事件发生嘛。
还有一类的绘画主题比较贴合时政,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这类主题一般从小学开始出现,以各类评比、展览等为主要出口,或多或少有师长的指导了。比如最近的“中国梦”主题,很多老师都正在网络上求教怎么画呢。孩子参与这种主题绘画好不好呢?只要他能够理解,并且愿意创作,没有什么不好的。
绘画同写作都是记录与表达的方式,每个孩子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语出卢梭)。
怎么画与怎么学
20世纪末,儿童美术教育开始与市场的合谋,打破了少年宫等半公益性机构对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垄断”,儿童美术教育开始融入了新的思路与新的尝试,一些儿童美术工作室开始创办,孩子们创作的材料多了,内容广了,主题灵活了,形式也丰富了。
但市场主导是把双刃剑。一些机构为了“财源”,指示教师“过度辅导”,因此孩子的作品虽然“好看”了,童心童真的作品却减少了。而一些低劣的比赛、展览、考级在自己敛财的同时,也助推着师长的功利心,影响着孩子的绘画,甚至是孩子们的心境。在这些参展或参评的作品中,主题或技法“早熟”、甚至带有明显师长手笔的为数不少。
孩子参加绘画比赛或展览不是坏事,但这不是目的,而是对兴趣的肯定与鼓励。因为对孩子而言,画画只是游戏,只是毫无心理压力地信手涂鸦。最美的艺术却正是从这样的情感中释放出来的。这也是毕加索等大师都要向儿童学习绘画的原因。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秘书长、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副会长杨景芝女士就认为,“儿童不需要教他怎样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杨女士还以自己的女儿做教学实验对象,从5岁开始鼓励她依靠直观知觉写生,锻炼她的观察力和视觉造型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从画生活记忆画入手培养绘画创作能力,注意培养审美情趣。她女儿幼时起一直就将绘画当游戏,直到初三时才决定报考美术专业学校,仅用不到一年的部分业余时间进行专业练习,就顺利通过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考试。这里虽有天资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顺应孩子发展的规律。
怎么看与怎么评
虽然知道孩子的作品与身心发育相关联,但评价作品时,仍以“像不像”作为最先想到的标准,这是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有的惯性思维。甚至有些师长,还希望通过技法的学习以及模仿的手段,迅速提升孩子的绘画能力。这种美术教育脱离儿童实际,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用模仿的教学方法,最终会压抑儿童创造力,也是孩子们随着年龄长大,渐渐不喜欢画画的重要原因。
孩子学习美术,是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美术教育应通过发展儿童知觉、美感与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师长不妨多启发、多鼓励,引导他们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去创作,让孩子始终保有创作热情,与孩子一同分享创作带来的快乐。
□陈鑫(今日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
(感谢周樱女士、闫珉先生对此文的帮助)
相关报道见C特12-C特1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