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专栏/漫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专栏/漫画
上一篇  下一篇

“洋干部”带来新风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突破宿命(20)

  大清国的干部人事制度,真正搞“五湖四海”,其开放程度或许超过聘用了不少“胡人”干部的唐朝与元朝——大清国可是全球选才。

  这些被称为“洋员”的外籍雇员,籍贯遍布列强诸国,尤以英、美、法为多,活跃在大清国经济、军事、外交、税务、教育等部门,与后世脸谱化的“帝国主义侵华先锋”定性不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清政府独力聘请的雇员,并不接受其母国政府的指令。工作中,他们也带来了急需的技术、资金、管理,以及敬业精神与契约精神。

  “洋干部”有时候远比“土干部”难缠,因为他们的大多数居然不贪污、敢犯上。敢犯上的底气,就来自不贪污,也来自其在专业上的自信和敬业。津芦铁路(天津-芦沟桥,即京津铁路)总工程师、英国人金达(Claude William Kinder)就是这样一位。

  1881年,在建设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时,出于建设经费的考虑,主持修建的唐廷枢倾向窄轨,或2英尺5英寸,或3英尺6英寸,金达则坚决主张采用4英尺8英寸半(1435mm)的“标准轨距”。据说当年严谨的罗马人选择这个轨距建造战车,因为这正好是两匹马并排时的距离。“标准轨距”实际上已成为当时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轨距。

  金达认为,与应用最为广泛的轨距接轨,今后才能更好地发展。金达的建议,得到了李鸿章的支持。从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这段以标准轨距修起来的唐胥铁路,符合了“优生”的原则,之后顺利地繁衍出了津榆铁路(天津-山海关)、津芦铁路等,成为沟通京师腹地与东北的大通道(京奉铁路,即现今的京沈铁路)的一部分,并接轨全国,避免了中国铁路的窄轨命运。

  而甲午战争后,在全国修建铁路的高潮中,金达再次坚持,要将全长127公里的津芦铁路修建成复线(Double Track)。这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加强国防都大有好处,但这样一来,预算高达414万两,比原定的240万两预算超额72.5%。中央最后批准了这一方案,预算超额部分通过向英国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贷款解决。毫无疑问,“帝国主义”因此赚到了大钱,但是,一步到位的复线,也促成了大清首都与大海的快速接轨。

  执掌中国海关45年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其管理下的海关,充斥了洋干部,但中国海关也因此成为当时全世界最为高效、廉洁的政府机构,成为维持清政府财政的主要支撑;德国人汉纳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主持修建了旅顺、威海军港,甚至在甲午战争中出任北洋舰队副总司令,亲临前线率军作战,多次死里逃生;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出任同文馆(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总教习,开设西方科技课程,为体制内的青年人提供培训……

  这些洋干部,大多数都与中国人相处融洽,以其专业能力、敬业精神,赢得好评与尊重。当然,他们也在客观上帮助大清国延长了国运,从这个角度说,这正是大清享受到的开放红利……

  □雪珥(改革史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