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看2014·序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2:看2014·序言

经济改革新时代启程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新起点,已经明晰。

  在这样一个节点,《新京报》按照惯例在岁末展望未来的中国经济。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市场期待的改革,给出了回应。本次三中全会公报中,59次提及“改革”,超过以往历届。这透露出了改革的艰难、迫切以及决心。

  从哪里改起?市场上众说纷纭。此次会议给出的“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等15个改革要点,给予了回应,也宣告了新的改革时代的启程。

  具体来讲,展望未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升级值得期待。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1994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吹响号角。经过20年的发展,经济体制变革的红利,毋庸置疑地惠及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并且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尽管过去20年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积累了诸多的问题,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公众受益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别,但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进程,相信已经是无人改变航向。这就迫切需要,以更大的改革决心,化解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开启新的改革时代。

  如今回头看,可以说,过去20年的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是推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根本原因;但也不能否认,除了制度红利之外,还与加入WTO,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化红利”密切相关。

  对于中国而言,世界已经逐渐变为“平的”,后发优势正在退去。而今迈步从头越,升级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时不我待。

  要升级,就要用于面对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逐一克服。

  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而来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地保留了旧体制的影子,旧体制依然在牵绊着市场化改革的脚步。

  比如,我们看到,经济运行中,“计划”穿上“审批”的马甲,依然大量存在。审批以一个美好的目的继续存在,但并没有真正实现美好的目标,反而可能成为寻租的工具。比如,每一个钢厂的建设都必须经过层层审批,但最终我们建成了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比如,从中央到地方,我们对每一个产业都有明确的规划,但却又一次次面临着产业结构必须调整的现实。而在那些管制较少的产业,却极少出现过这样的麻烦。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依然没有处理好;其次是,国内市场依然存在割裂、不统一的情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是对2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病灶的一个总的回应,那就是,要充分尊重市场,放权给市场,使市场在法治之下透明运行。这预示着中国经济体制升级在望。

  按照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说法,之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是1.0版本,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升级的市场经济体制将成为2.0版本。

  在2.0版本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产权应该得到充分保护;价格应该充分放开;政府管理市场的边界应该清晰;垄断与地区保护应该破除;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应该平等……

  这些均寄希望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赖于政府向市场放权。

  此外,三中全会宣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真正将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放到一视同仁的地位,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升级的必然步骤。

  此次三中全会,被看作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的蓝图。就经济改革而言,所谓蓝图,还只是一场新征程的开端。

  新京报经济新闻主编 王海涛

  学者建言

  特03 吴敬琏:期待建2.0版市场经济

  特06/07 成思危: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关系

  特08/09 林毅夫:2020有望成高收入国家

  特12 迟福林:调利益结构定改革成败

  数据调查

  特14/15 调查经济学家未来十年有何期盼

  人物专访

  特16/17 张维迎:继续推进国企改革

  特18/19 辜胜阻:让民资当金改鲇鱼

  特20 许善达:征房产税不符国情

  特22 王健林:明年房价涨幅趋缓

  特24 张近东:零售业又面临变革

  特26/27 高西庆:经济未来取决改革

  特28/29 杨元庆:PC成功经验可复制

  特30 王小鲁:灰色收入开始扩散

  特32 闫冰竹:互联网带来新挑战

  特34 张玉良:期待土地政策完善

  特36 刘强东:电商市场仍会增长

  特38 孙学工:明年增速良好稳定

  特39 贾跃亭:互联网电视是趋势

  特44 郭广昌:自贸区是改革象征

  特48/49 余永定:化解过剩降速难免

  特50/51 梁建章:人口老化影响经济

  特52 黄怒波:国企民企关系互补

  特56/57 袁志刚:自贸区起榜样作用

  特58/59 张力军:三中全会利好民企

  特60 李东生:刺激政策显后遗症

  特62 祝宝良:国企改革必须进行

  特64 胡 润:中国财富更加透明

  特66/67 蔡继明:农村土地需要入市

  特68/69 张 鹏:收入分配改革紧迫

  特70 王正华:廉价航空势不可挡

  特72/73 朱海斌:改革亮点简政放权

  特74/75 许定波:国企机会成本过大

  特76 王 高:电商竞争尘埃未落

  特78 刘永好:依然看好农业前景

  特79 王中磊:电影业应更加放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