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9月底上海自贸区挂牌前,由于所在城市的特殊性,区内的改革力度备受期待。
曾参与上海自贸区方案讨论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认为,上海自贸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试验多个领域在开放后可能产生的风险、潜在的漏洞以及防范和管理的方法。让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改革,在自贸区内先行试验出较为成熟的方案,进而复制到全国。自贸区的改革方案将随着试验的推进而不断改变。
上海自贸区不是政策优惠区
新京报:成立自贸区的想法很多年前就有,为何在今年成为现实?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机窗口?
袁志刚:近几年,上海遭遇发展瓶颈,GDP增速也在下降。实际上,上海自贸区的更大背景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碰到了很多结构性问题,很多深化改革的问题都已经摆到了日程上。
此外,金融危机后五年,世界上的全球化正在走向一个新趋势,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谈判,TTIP谈判(美欧双方围绕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等。在WTO多核谈判已经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一轮全新面貌的全球化悄然启动。中国如果不积极加入上述各类谈判,就有可能被边缘化。
克强总理三月份视察上海,让上海改革的思路豁然开朗。此后,自贸区的进程非常快。
新京报:最终方案公开前,外界猜测区内企业享有15%的企业所得税率,是上海没有去争取这个税率吗?
袁志刚:上海自由贸易区不是政策优惠区,而是制度改革。并不是说中央给你多少优惠政策,让上海优先发展,成为“增长极”、“发展极”。上海自贸区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先行先试”。
所以,28平方公里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整个中国进一步改革的试验田。试验完成之后,也就是等到自贸区的三年结束之后,区内大量的政策,是要推广到全国的。
新京报:你预计,一年以后,自贸区会有什么成果?
袁志刚:第一,不同领域,会不断有后续的措施公布、补充。第二,会有新的一版的负面清单。国内外的企业,终于弄清楚了,上海自贸区是可期待的事情。这段时间,上海自贸区注册很热闹,但是企业、股民还都搞不清楚,自贸区概念到底利好在哪里、企业利好在哪里?相信半年以后就清晰了。
自贸区要提高监管水平
新京报:上海自贸区主要的一个目的是要倒逼国内改革,哪些方面会较早出现“倒逼”?
袁志刚:首先是对政府行为。长期以来,政府已经形成惯性,习惯审批和亲力亲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已经导致现在中国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严重。上海自贸区里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投资主体的放开。自贸区对外开放,同时也对内开放。我们对内开放的任务也很重,在境内区外,有很多垄断领域还不能对民资开放的。
此外,中国的改革会碰到很多既得利益者,难以推动,就只能通过开放来倒逼。比如说,区内设立的民营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没有出现大的问题,那就说明,这样的开放推广到区外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新京报:有人担心,自贸区开放之后,大量资本进出,是否会冲击区外、国内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业?
袁志刚:如果自贸区的监管做不好,就会有冲击。
所以,自贸区需要慢慢试验,怎么放开比较安全。如何鉴别哪些是热钱,哪些是真正的投资,以提高我们的监管水平。
投机者对全球实体经济都有害,我们需要研究各种措施来对付他们。
自贸区会是都市圈榜样
新京报:如果自贸区的改革达到可复制程度以后,对中国宏观经济有什么意义?
自贸区需要慢慢试验,怎么放开比较安全。如何鉴别哪些是热钱,哪些是真正的投资,以提高我们的监管水平。
袁志刚:现在的全球化有个新的变化,就是全球城市的出现。中国经济真的要跻身世界最强,必须建设好几个大都市圈,包括上海,环渤海的天津、北京,南部的珠江三角洲,西部的重庆,中部的武汉等等。大都市圈,将是全球城市结点,是全球资本、金融、劳动力、信息、知识、管理、品牌都集聚的地方。
但是,都市圈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东西都要云集在一个地方,这样的城市也没办法发展。上海自贸区,会在都市圈建设的方面起到榜样作用。讲得简单一点,就是迅速把上海变成像香港、新加坡一样的城市。
新京报:很多城市都上报自贸区项目,厦门、天津、广州等地,这些城市申报的自贸区跟上海是不一样的吗?
袁志刚:如果上海已经试过一定阶段,其他城市也觉得想要制度改革,而不是要税收优惠,扩大自贸区范围也是可以的,其他地方也可以一起进行试验。
同题问答
清理地方债是关键
Q:2013年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否超出了你的预期?
A:没有超出预期。我在去年的时候预计,这一定是个W形的走势。近期的经济形势是W的第二次向下,今后将要出现W二次上行速度会比较慢,后半段会形成一个L形。
Q:对2014年的经济有怎样的预测?
A:明年的情况,从境外的预计来看,好像比较悲观。但城镇化能拉动一些增长,还有对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能拉动增长。
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把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清掉。就像上世纪90年代,需要先把银行的坏账先清掉一样。
Q:如果有一笔5亿元的创业资金,在2014年的中国,你会优先考虑进入哪个行业?
A:这个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不是学者要想的事情。但是相信,现代服务业肯定会有很多亮点、很多创新的地方。
采定/新京报记者 赵嘉妮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