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胜阻,知名经济学家,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近年来,他密切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小微金融问题做出过深入研究。
2013年新的政策颁布,在国内掀起了民间资本申办民营银行的热潮。辜胜阻认为,民营资本在金融改革中可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金融的参与主体更多,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等改革进程的推进。
金融改革应先“主体多元化”
新京报: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申办民营银行,会不会对融资需求主体中小微企业有明显的帮助?
辜胜阻:让民间资本设立更多的民营银行有利于发挥民间资本在金融改革中的“鲇鱼”效应,构建竞争有效的多层次金融体系。
让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更多民营社区银行实质上是金融主体的多元化。金融改革是先“主体多元化”还是先“利率市场化”,有很多的不同观点。我认为改革应该先“主体多元化”,后“利率市场化”。
新京报:为什么先要主体多元化?引入充分的竞争?
辜胜阻:在供给不充分的情况下,先行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处于强势地位,增强大型银行的定价能力,这对于面临融资贵的中小微企业是不利的。因此只有实现多元主体后才能推动利率的市场化。
国内社区金融是块“短板”
新京报:在你所提到的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中,民营社区银行应该处在怎样的位置?
辜胜阻:社区金融是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中的最大“短板”。
我国金融改革关键在于构建竞争高效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使大中型金融机构和草根金融机构、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生共存,形成一个既有“大树”、又有“小草”;既有大商业银行“大象”、又有微型金融这类“小微动物”的多元化金融生态系统。
从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角度而言,未来金融改革的目标就是构建与企业构成相匹配、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门当户对”的融资体系。民营社区银行是这样一种融资体系中的“小草”,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小微生物”。
民间资本在新一轮改革中大有可为
新京报:我国经济转型需要通过改革释放“最大发展红利”。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推进下一步的改革?
辜胜阻:李克强总理有三个最具有他个人特色的政见,城镇化是内需“最大潜力”,改革是发展“最大红利”,服务业是就业“最大容纳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除了依靠“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资源红利”,也充分得益于通过改革而产生的“制度红利”。
过去三十年中,第一个十年是农村农业改革所创造的制度红利,第二个十年是国企改革的“黄金十年”推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个十年主要是加入WTO以后“开放倒逼改革”。
我认为下一个10年的经济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金融、土地、户籍等要素市场改革及其城镇化的改革。民间资本在新型城镇化改革中将大有作为。
这包括民间资本可以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大发展;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发展;参与房地产业;抓住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机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抓住推进转移人口就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机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等。
新京报:你在9月份的一次论坛上提及,“李克强经济学”的要义应该是新方向、新引擎、新动力?
辜胜阻:前不久有国外机构的经济学家将“李克强经济学”概括为不搞经济刺激、金融去杠杆化和结构改革“三大支柱”。但我认为这种解读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在供给不充分的情况下,先行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处于强势地位,增强大型银行的定价能力。因此只有实现多元主体后才能推动利率的市场化。
(下转特19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