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看2014·人物专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7:看2014·人物专访

张维迎:改革领导小组值得期待(2)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张维迎
我希望新成立的机构真正具备80年代体改委的功能,打破利益集团,有足够的权威性和足够的开放性。

  (上接特16版)

  中国下一个十年需要发展“思想市场”

  新京报:这次三中全会有很多新提法给社会很多期待。比如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过去是说起到基础性作用。怎么看这些提法的变化?

  张维迎: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一个官方新提法,很重要。

  但实际上,不是有这三个字,不是因为提了“决定性”,就真的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很简单,首先,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国有企业做不到;第二,市场经济要优胜劣汰,比赛谁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多,国有企业做不到。

  不管提了什么,还得看具体怎么做。

  而且,我们也要警惕,不要把新提法变成反向的问题。现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了,将来经济出现了一点的问题,反而被一些人更归咎于市场。其实,很多经济出现的问题,不是市场的问题,恰恰是市场化不够的问题。

  新京报:你也说对未来的改革有期待。三中全会后,你认为未来最大的突破口在哪里?

  张维迎:社会进步的第一原动力是什么?理念!人类的进步,是理念推动的。

  下一步最重要是要有观念的突破。就是科斯说的,要发展我们的思想市场。

  我们现在不少人脑袋生锈了,有很多思想的禁区。很简单的常识,我们却还要争论。本来1000字就说明的问题,却要写上万字。

  其实,很多常识,不需要解读,不要装深奥。

  新京报:具体哪些观念需要突破?

  张维迎:比如上面讲的,对国企的观念,能不能突破?

  前三十年,邓小平几句话,我们突破了市场的观念,过去不敢说,现在可以说,还被广泛接受,产生了巨大的红利。现在还有“垄断”的观念,“中国模式”的观念,能不能打破误区?都是需要突破的。

  新京报:中国模式的观念有什么问题?

  张维迎:这个观念很糟糕。我们这三十年的发展,不是自己创造了什么模式,是借用了人家200年摸索出来的办法。就是杨小凯讲的“后发优势”,我们拿过来用就能取得发展。一个桑塔纳,别人淘汰的东西,我们拿来,就起了很大效益,但是把后发优势取得的进步当做自己的模式,就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革新的动力,就可能变成“后发劣势”。

  新京报:这次三中全会,还有个新提法,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有些人反对顶层设计这种说法,认为改革不可能有个超人提出一套完备顶层方案,而需要基层一点点的实践?

  张维迎:顶层设计不是现在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就有。当时就有两种改革思路,一种是顶层设计型的,另一种是实验型的。

  新京报:但是这次把它们放在一起,是不是创新?算是兼顾与折中吗?

  张维迎:谈不上吧。我反对把希望寄托在政府拿出一套综合的详细的规划上面。

  但市场经济是一个整体,背后要有一整套的制度,文化配套塑造。所以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框架。而具体到改革,很难像做建筑工程一样,今天备料,明天打地基。具体到改革推进中,要动起来,问题就显露了,一个个问题解决,改革就推动了。所以,我始终认为,对高层来说,改革的理念和改革的精神比改革的方案重要很多。

  邓小平几句话,我们突破了市场的观念。现在还有“垄断”的观念,“中国模式”的观念,都是需要突破的。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万国 金彧

  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