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3:书评周刊·关注

《纽约书评》问卷

书评能做什么,以及一本精英书评杂志的五十周年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纽约书评》创刊号,定价25美分。封面上是关于詹姆斯·鲍德温的文章。
坐在书堆中的罗伯特·西尔弗斯。
罗伯特·西尔弗斯与长期搭档芭芭拉·爱泼斯坦1963年在办公室里。他们被《纽约》杂志称为“知识分子阶层的‘父’与‘母’”。

  11月7日,被誉为“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成功的知性期刊”的《纽约书评》五十周年纪念专号刊出。近期,还有多项纪念活动在纽约举行。这本以其“毫不遮掩的精英主义”著称、深受英语世界高级知识分子追捧的书评刊物,不仅五十年来坚持弘扬高雅文化,还毫不掩饰自己希望介入政治、影响公共政策的立场与使命感。五十年来,他们网罗了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最为优秀的作者,影响深远,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

  关于《纽约书评》,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它又能给中国的书评媒体乃至知识界带来怎样的启发?我们希望通过这份问卷,带领读者以最快的速度,去领略这本“艰深”而迷人的刊物的精神世界。

  按照西尔弗斯的说法,《纽约书评》的作者都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作者。创刊号的作者包括诺曼·梅勒、桑塔格、奥登,后来有卡波特、索尔·贝娄、厄普代克、奈保尔、库切、阿特伍德等。

  问:今年是《纽约书评》50周年,他们有什么样的庆祝活动?

  答:今年一年会连续举行多种活动。11月7日出版了50周年纪念特刊,随刊赠送复制的五十年前的创刊号。纪念活动很密集:11月7日举办第18届年度欧文·豪纪念讲座,文迪·莱斯讲赫尔岑。11月10日,庆祝纽约11月13日,克罗地亚作家Slavko Goldstein与托宾对谈。之前,10月25日举办了年度罗伯特·西尔弗斯讲座,Lorrie Moore谈“看电视”。另外,《纽约书评》的网站专门设了“50周年”频道,介绍作者的发言、选摘发表过的书评、刊登档案文件和照片。

  问: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纽约书评》50周年大事记?

  答:50年间,《纽约书评》一共出版了1042期,有7759位作者,发表了10601篇书评、7079篇随笔、4077封来信、659首诗。创刊号1963年2月1日上市,10万册被一抢而空,1963年11月开始作为双周刊定期出版。1967年8月24日关于马丁·路德·金的封面上画的是如何用葡萄酒瓶子制作燃烧弹。1984年西尔弗斯、爱泼斯坦和他们的合伙人把杂志卖给了出版商Hederman,但继续担任该刊主编。1993年出版《第一本文集:纽约书评三十年随笔选编》。2006年,主编之一芭芭拉·爱泼斯坦去世,她的伙伴罗伯特·西尔弗斯一直做到现在。2010年推出了博客和播客。

  问:《纽约书评》文章的长度是怎样?

  答:一般四、五千字。有的特刊中会刊登一万五千字左右的长文,如阿伦特的《论暴力》,乔姆斯基的《知识分子的责任》、以赛亚·伯林的《马基雅维利问题》。

  问:《纽约书评》的作者都是谁?他们有哪些最著名的作者?《纽约书评》最喜欢发表谁的文章?

  答:按照西尔弗斯的说法,作者都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作者。创刊号的作者包括诺曼·梅勒、桑塔格、奥登、玛丽·麦卡锡,后来有卡波特、索尔·贝娄、厄普代克、奈保尔、库切、阿特伍德、埃德蒙·威尔逊、弗兰克·克默德等。主编们最喜欢的作者,或者说近年来经常露面的包括库切、扎迪·史密斯、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国际关系学者蒂莫西·加顿·艾什和伊恩·布鲁玛、法学家罗纳德·德沃金、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

  《纽约书评》的编辑全是由一两个人全权负责的,对文章的水准和风格的要求较为一贯。跟《纽约时报书评》相比,它更加高端,文章更长,作者更权威。它只选择那些重要的书、能找到合适书评作者的书。

  问:能否举一些《纽约书评》上发表的最为著名的文章的例子。

  答:萨特《我为什么拒绝诺贝尔奖》(1964年,原文发表于法国《世界报》,书评刊登了英译本)、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疾病的隐喻》、阿伦特的《论暴力》、布罗茨基的《阿赫玛托娃》、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奈保尔的《印度:文明的终结》。

  问:《纽约书评》喜欢探讨的主题是什么?

  答:政治方面偏重于人权,揭露本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破坏人权的黑幕。文化方面古典学、古典音乐、作家传记比较多,近期有加缪和阿尔及尔、“别样的卡夫卡”、约翰·济慈传、但丁、阅读普鲁斯特等;科学方面侧重于神经科学、脑科学和互联网科技,如奥列佛·萨克斯的《幻觉》、《大数据》等。

  问:《纽约书评》和其他媒体书评,如《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文学增刊》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答:首先,《纽约书评》的编辑全是由一两个人全权负责的,对文章的水准和风格的要求较为一贯,找的作者稍微有些小圈子化。跟《纽约时报书评》相比,它更加高端,文章更长,作者更权威。它只选择那些重要的书、能找到合适书评作者的书,“绝不评意旨微不足道或者迎合市场的书,除非是为了戳穿其浪得虚名和欺诈。”《纽约时报书评》则需要顾及所有有影响的书。同为双周刊,《泰晤士文学增刊》每期只有三十来页,跟《泰晤士文学增刊》相比,《纽约书评》内容更全面,除了小说,每期也都会有历史、社会科学、自然和物理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方面的文章。它也较为独立,《泰晤士文学增刊》现在跟《泰晤士报》一样,是默多克的,独立性应该会受到一些影响。它的发行量大概只有三万份,比《纽约书评》小。

  问:《纽约书评》的创始人罗伯特·西尔弗斯至今仍是其主编,这一点对《纽约书评》的运营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目前来说,西尔弗斯一个人负责,他做得挺好,杂志做得很高端,对作者和读者有吸引力,发行量很大,能养活自己,从而保持独立性。西尔弗斯学识广博且尽心尽力。他17岁就从芝加哥大学毕业了,跟桑塔格一样,是天才少年。托尼·朱特说,他几乎无所不知,“他可以从一个早就被人遗忘的7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团体谈到现代奥地利政治。”他仍不舍得退休,但心目中已经有了几个合适的接班人选,他们或者在《纽约书评》工作过,或者是它的作者。几年前传言可能的下任主编是伊恩·布鲁玛。

  “《纽约书评》是一个误导人的名字。它是在纽约编辑的,并确实评论书。但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纽约和书。它学术而不学究,严谨而不枯燥。9·11之后,它最尖锐、最有根据地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

  问:西尔弗斯曾说在所有书评中,评论新小说是最困难的,那么《纽约书评》的文学评论做得怎么样?

  答:《纽约书评》的创办人毕竟都是文学编辑出身,小说评论是该刊最基础的部分,但西尔弗斯认为,无论何时,好书少之又少,好小说也是少之又少,每年有上万部小说出版,而《纽约书评》每期大概只会评论一到三部。新小说评论的作者大部分也都是小说家,而且跟被评的小说有一定的关联。比如阿特伍德评一本关于互联网的小说,她本人经常发Twitter,写科幻小说,关心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小说。小说家写书评的好处是他们文笔优美,比如辛恩写门罗:“她能让琐事跃出平凡,就像一只轻灵、强健、受到惊吓的猫;她也能让奇异的事件垂首敛眉,两手握着,一步步不动声色地登场。”

  问:和其他书评媒体不同的是,《纽约书评》会发表大量时政评论类文章,编者为什么会认为这是书评媒体需要做的?这些文章在公共层面上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西尔弗斯说:“经营一份报纸、一份严肃的知识分子报纸、文学报纸时,你摆脱不了政治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核心问题,你不能对政治免疫,或者受到保护不用去关心政治。”他还说,证明总统林登·约翰逊对发动越战的理由撒谎的文件一度就被藏在《纽约书评》的办公室。该刊作者、军事分析师丹尼尔·埃尔斯伯格问能不能把一个手提箱存在那里一段时间,后来一个法律事务所的人过来把它拿走了。2007年,该刊披露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如何对待被他们关押的14个极有价值的囚犯。

  美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说,读《纽约书评》时,“你要想读埃德蒙·威尔逊,你就不得不看到保罗·古德曼建议年轻人烧掉他们的征兵卡。你想读奥登,你就要被迫听到乳臭未干的记者安德鲁·科普坎德提醒马丁·路德·金道德跟政治一样,始于枪杆子。”

  2008年10月25日,英国《卫报》说:“《纽约书评》是一个误导人的名字。它是在纽约编辑的,并确实评论书。但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纽约和书。它学术而不学究,严谨而不枯燥。9·11之后,它最尖锐、最有根据地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它发表了对布什政府激励的控诉、对最高法院最精深的分析。”

  问:50年来,《纽约书评》的影响力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答:约瑟芬·爱泼斯坦说,在其鼎盛时期,《纽约书评》是一个激进的时髦出版物,但“9·11”之后,人们对极端的激进政治失去了兴趣。高雅文化方面的牛人也不再给《纽约书评》撰稿了。2006年,《经济学人》杂志说:“其批评者说《纽约书评》脱离了主流,缺乏影响力。也许它的影响力不及保守派的《论衡》。但纽约书评的影响更广泛、更分散,远远超出了政治。它很美国:是一份智性出版物,网罗最杰出的头脑探索观念的世界,让思想影响当下的重大问题。”西尔弗斯说,一篇关于布什政府追求不受监管的执行权的文章影响很大,国会的人也读了。但他说:“我对任何文章的影响力没有很大的信心。如果有影响的话,那挺好。”但他更看重独立性——意识形态和资金上的独立性。

  提问者:吴永熹

  回答者:贝小戎(著名书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