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在这些游记中,储安平为我们描述了他离开故土时的相关事宜、路途中的所闻所感,以及他在英国时期的学习、生活状态等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留英时期储安平的人际交往及其思想状况。
对储安平的学术研究,学界颇感困难的一点是他在英国留学期间的思想与生活状况。令人欣喜的是,韩戍在民国报刊中找到了储安平这期间的游记《欧行杂记》和《英居漫记》,并将之辑成《欧行杂记》由海豚出版社出版。这无疑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储安平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人与事:婚变与交游
前往欧洲之前,储安平在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社工作,这一时期,他和妻子端木露西琴瑟相和,过得非常愉快,两个人也有了孩子。这次出国,储安平可谓是抛妻别子。当时,端木露西恰好由《中央日报·妇女周刊》的临时编辑转为正式记者。然而,令储安平没有想到的是,将端木露西转为正式记者的《中央日报》社社长程沧波后来与端木露西传出桃色绯闻,而这也最终导致了储安平与端木露西婚姻上的裂痕。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对储安平帮助比较大的应该是国民党的大佬吴稚晖了。可能是因为乡谊的缘故,吴稚晖对储安平似乎格外青睐,他不仅给储安平的《给弟弟们的信》写了序,而且对储安平的留学也大力支持,并写了长信,建议他留学开始的时候,不要跟太多中国人来往,应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先利用半年的时间把英语练好,这样的话才能事半功倍。
当时,帮助储安平联系求学的是杭立武。与吴稚晖一样,杭立武也是国民政府的拥护者与支持者。储安平到欧洲之后,还曾与驻德大使程天放、驻英大使郭泰祺等人有过来往。
由其《中央日报》社编辑的身份及其所交往的人,似可看出,当时的储安平对国民党的态度是友善的。如果我们联系到后来储安平回国后曾去中央政治学校教书的行为,则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储安平,在思想上还是倾向国民政府的。
与此相一致的,则是储安平在《欧行杂记》中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情感。他在《早操》一文中写道:中国的国民,至少一部分的知识阶级,的确比从前进步,比从前有民族观念。而在《一个德国人》一文中,储安平则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希特勒信徒的信仰,这个希特勒的信徒认为:“德国必须有一个有力的独裁者,假如德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像今日的希特勒,现在的德国不知将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对这个希特勒信徒的话,储安平似乎很有同感。在跟他交流时,储安平一直强调的是国家安全与民族精神。
思想:对英国的民主政治心向往之
当然,留学时期的储安平,除了民族主义情感之外,对英国的民主政治也心向往之。在入英国时,英国海关的工作人员曾检查他带去的相机,并一度有扣留相机的打算。储安平对其解释说:“之所以带相机来英国,是要拍照片寄给报社……英国是世界议会政治的母亲,泰晤士河畔的巴力门和惠斯敏斯大寺等的建筑,幽古伟大是世界闻名的。英国没有成文宪法,然而英国的政治却仍有平和规律的演进,从没有任何暴力的革命。这一点全世界研究政治或社会的人,都不敢忽略。”
这一时期,与储安平有过来往的还有周子亚、费鉴照、夏鼐、张东荪的儿子张宗燧等人,而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观察》的撰稿人。
此外,储安平在《欧行杂记》中还写了他跟西方人的交往。他对欧洲人自动排队守秩序的行为评价颇高,对房东守承诺讲信用的行为,也很赞赏,对房东年纪大了依然喜欢看球赛、喜欢运动的精神夸赞不已。不过,英国人也有鸡鸣狗盗之徒。储安平在伦敦的图书馆读书时,就曾丢了一把伞,为此,储安平还特地写文痛斥英国社会的下流。
在赞赏与斥责之间,其实也蕴含着储安平的兴趣,他似乎对各国的国民性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他就已经涉及了这个问题,而他这段在欧洲的旅行与生活,也为他后来写《英人·法人·中国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人物简介】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著名报人。一九三二年毕业于光华大学政治系。次年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一九三六年随中国奥运代表团前往柏林采访第十一届奥运会,随后留英,入爱丁堡大学。一九三七年春,从爱丁堡大学退学,在伦敦大学大学学院自修。一九三八年春归国,任《中央日报》主笔。一九四○年任教于中央政治学校。一九四一年任国立师范学院公民训育系教授。一九四五年主编《客观》周刊。次年创办《观察》周刊。一九四九年后历任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管理局副局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光明日报》总编辑。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一九六六年神秘失踪,生死不明。
【编者言】
储安平与游记
储安平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主编《观察》周刊时期,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办刊宗旨,集合国内百余位一流知识分子,批评政府,针砭时弊,将《观察》打造为战后知识分子最主要的舆论阵地,创造了中国言论史上著名的“储安平时代”。不过,一般研究者都关注他政治的一面,很少有人关注他文学的一面。
他在光华大学读书期间,受徐志摩影响而逐步走上文学道路,在《新月》上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担任《中央日报》编辑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说谎者》。他尤其喜欢写作游记。1931年,写过两万余字的《北行散记》。1936年,撰有《欧行杂记》、《英居漫记》、《奥运札记》,共计八万余字。1946年,撰有近十万字的《英国采风录》。1949年,撰有二十万字的《东北参观报告》,多半亡佚。其后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身份游历新疆,撰有《新疆新面貌》和《玛纳斯河垦区》两部游记。
除了《英国采风录》、《新疆新面貌》和《玛纳斯河垦区》,其他游记均未能结集出版。但是,这些游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北行散记》记录的是他1931年离开光华前往燕京大学做旁听生的经历,《奥运札记》是他采访奥运会的手记,《欧行杂记》讲的是他留学欧洲的一路观感,《英居漫记》则是他在英国生活的日记,涉及他留学的学校、经历、师承问题。这些资料对重新研究储安平的生平与思想,实为第一手的宝贵材料。鉴于这四种游记均为今人未见,笔者逐字整理,反复校勘,编成《储安平游记四种》一稿,希望能对储安平研究有所贡献。
书稿的问世颇经磨难。稿子在多个出版中辗转不定。联络出版之际,恰逢陈子善老师在《文汇报·笔会》发表了《张充和的“贡献”》一文,谈及储安平在《中央日报·贡献》发表的《欧行杂记》,储安平研究者或未发现。谢泳老师将此文转给笔者,我马上联络了陈子善老师。陈老师当即决定出版书稿,列入他主编的“海豚书馆”丛书。
只是,由于丛书篇幅有限,只能容纳五六万字,必须忍痛割爱。我选择删掉整理好的《奥运札记》和《北行散记》,只留下《英居漫记》和《欧行杂记》。选择这两种游记,也是因为储安平写作这两种游记时有确切结集出版的打算,后因抗战爆发打断。如今重新整理出版,或许在某种程度也是替储安平完成了一桩遗愿。□韩戍
【延伸阅读】
《储安平与《观察》》
作者:谢泳
版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年9月
此书系统地介绍、论述了储安平的命运轨迹,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观察》的兴衰历史。
□书评人 林建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