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校园之中小学
继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后,“智慧校园”应运而生,但与传统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到底智慧在哪?技术的引入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北京将建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
今年,位于石景山的京源学校申请了第三批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
根据《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北京市将实现5年左右建成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的任务目标。
据了解,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北京在学生、教师、课外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资源整合。中小学生方面,当前北京建立了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已实现校校通,班班通。高中阶段,北京率先建立起了“普通高中综合管理系统”,此系统整合形成了“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和“新课程管理平台”。教师方面,“北京市教师研修网”已建立,它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研修的个性化服务,使教师进行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变为可能。社会实践方面,创设了“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在数字校园建设环节,建立了“北京数字学校(www.bdschool.cn)”,它以名师同步课程为基础,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虚拟学校与现实学校的无缝衔接。
技术与教学融合尚需时间
未来的智慧校园或许可以这样描绘: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但这幅蓝图的实现并不容易。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更多还是停留在硬件铺设阶段,“包括机房、无线网、PAD教室、录播室等”。
首师大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凌伊动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心哲经常与中小学打交道,为学校提供数字化教育应用解决方案,在他看来,“最难的是应用。录播、pad、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等,这些老师都会使用吗?能发挥他们的最大功效吗?”
姚心哲以录播系统为例,他曾看过某学校录播化学实验课,“通用的录播教室都是前面1个摄像头,后面一个自动追踪摄像头,再配上同期。但化学实验课其实还需要一个侧面单角度摄像头,因为学生想看的、需要的就是酒精灯、试管在一瞬间发生的变化。”
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说,在这次数字化校园实验校申请中,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把信息孤岛变成一个数字化学习港”。在他看来,目前北京的中小学校信息化的软硬件系统在逐步完善,教师使用白板技术也日趋成熟,智能终端也在教育教学活动常态化使用,但在融合方面还需花大力气,“真正好的融合应该让技术像空气一样存在我们的身边,而不让我们感觉到。”而对于技术的使用,孙清亚也一直反对为技术而技术,“不要太冒进”。
■ 校园探班
北京京源学校
未来校园“智慧”无所不在
11月14日,晴,大风,京源学校的教学楼平台上,与北京市石景山环保局合作建立的PM10自动监测点正在工作,打开电脑,连上网络,学生就能开到石景山环保局开放给他们做课题研究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远处操场旁,希望学生四体勤劳、五谷分清而特意设置的“四勤五田”里,种着蔬菜和学生在组培实验室里培养出的植物,虽然因为天冷,蔬菜长得有点稀稀拉拉,但菜地旁师生一起动手搭建的微型气象站仍“坚守岗位”监测着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信息,想做研究,没问题,插个U盘就能从这个气象站里把各类数据考出来。
目前,京源学校已经申请了第三批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在学校数字化建设方面,已有的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生管理平台、自动化办公平台、德育教育平台,心理健康测试系统等,在日常教学中,互动白板也成为主要的教学工具之一。
“让技术像空气一样存在”是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对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在他的设想中,未来2-3年京源学校建设的智慧校园将是这样一幅景象:
场景一:学校在图书馆中,而非图书馆在学校中,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学生可以随时获取资料,“我们会先在教学楼、食堂等安装电子触屏设备,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浏览电子书报等。”
场景二:定制微课堂、错时学习等碎片化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能。
场景三:通过微电影、定格动画等数字传媒方式进行项目式学习,“学生正在拍《京源日记》微电影,从写脚本、导演、演员、后期制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场景四:建立学习共同体,学生如果发现自己在哪些知识点上有问题可以提前预约老师,我们已经开始做了。
场景五:引入3D打印技术,美术实验班的学生大部分未来就业方向都会与设计相关,这能让他们更早接触、更多实践。
场景六:移动学习越来越深入,包括引入遥感技术,建立远程实验室,“学生老师正在尝试用遥控飞机装上遥控摄像机拍摄学校的全景图,都是师生自己动手组装。以后带学生再去长白山考察,想分析一下水质,直接现场取样把数据传回来就可以。”
■ 观点
“知识”离“智慧”有多远?
●孙清亚,京源学校副校长
我一直思考,“知识”离“智慧”到底有多远。技术的进步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元、速度也很快,但掌握知识并不代表具备了智慧。四年前一次出行,一位老先生问化学专业出身的他,什么是负氧离子,孙清亚想了想说,我回去查资料之后告诉你,几分钟后,随行的学生用百度搜索说出了标准解释。四年后,我带学生去长白山科考,结果,考试中燃烧知识点能拿满分的学生却没法真正生出一堆火。
信息化手段给我们教育带来很多变化。首先,信息化有利于国际化。第二个,信息化加快分科化、专业化同时也虚拟化。第三个,信息化大大提高概念传递效率,也就是课堂教学效率比过去应该是提高了很多。第四个,就是信息化让终身化变成可能。就是可以跨越时空了。最后一点,就是信息化弱化了我们的追求,就是综合化和实践化,让孩子们缺少了那一份实践和体验。而知识需要借助于实践才能成为智慧。
微课将成为重要学习资源
●焦宝聪,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
智慧校园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感知的接口。
未来工作重点将放在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对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更新上,并使学习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目前,北京市第一批数字校园实验校已经基本快完成,第二批三批正在进行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要全校无线覆盖。今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应放在为教学服务的无线教研活动方面。
此外,微课将来会成为重要学习资源。首都师范大学正在开发1-12年级的数学和语文课程的全系列微课。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