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专栏
下一篇

“黄祸”潮里外交难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突破宿命(21)

  甲午战争后,在俄国和德国主导下,一股“黄祸论”席卷欧洲。当时的德俄战略家认为,同为黄种人的日本人和中国人如果融合,则“与欧洲列强的利益背道而驰。”合纵连横开始在东西方之间上演。

  俄国人和德国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分化中日。此时正沉浸在悲痛和屈辱中的中国,很需要得到一个温暖的怀抱。在俄德法三国干预下,日本被迫吐出了已经割走的辽东半岛。这样的情势下,中国只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

  1896年,李鸿章出访俄国,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中俄两国上演了一出“典礼搭台、盟约唱戏”的戏码。在中央的直接遥控下,李鸿章在圣彼得堡签订了《中俄密约》,共同对日。随后,李鸿章出访德国,受到了国家元首级别的最高礼遇。而同时访问柏林的日本特使山县有朋,则备受冷落。

  李鸿章本人其实很清楚,笑脸相迎的背后,都无非是“合纵连横”,他在奏折中指出:“今合五洲强大之区,俨同七国纵横之局,为从来所未有,实交际所宜隆。” 而所谓的“黄祸论”,只不过是国际公关和舆论动员的一种工具而已。

  尽管俄国和德国似乎成功地在中日之间打进了楔子,但这两家随即急不可耐地对大清露出了凶相,反而又推动了中日这对黄种兄弟重归旧好。

  1897年,德国人借口传教士在山东被害,出动大军,强占胶州湾。俄国则援引《中俄密约》,借口保护中国,派军舰进入了旅顺大连,却并不帮助中国驱除德国人,相反却在此流连忘返。其实,这是俄国主导的一出双簧,先满足德国人的饥饿感,然后自己捞取最为重要的太平洋出海口旅大军港。在俄国人的怂恿下,德国以武力强租青岛,俄国随后便表示,为了抗衡德国、保障中国和俄国的共同安全,俄国也必须租用旅顺军港。至此,大清国才发现本以为能联手抗日的俄国,其实是远比日本更为凶险的敌人。一股瓜分中国的浪潮,也在列强中开始。

  对德、俄的失望与愤恨之余,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立即开始升温,在甲午战争刺激下蓬勃兴起的改革要求,也越来越明晰地提出了“学习日本好榜样”的思路。日本则在取得甲午战争的巨大胜利后,在嫉妒和怀疑的目光中,遭到了国际的普遍孤立,即使面对着三国干涉还辽的“国耻”,日本也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吞,开始卧薪尝胆,将俄国作为下一个主要假想敌。中日这两个浴血搏杀的东亚邻居,突然发现了对方是如此可爱的“欢喜冤家”,关系迅速好转。

  中日两军率先建立了互访机制,日本军事代表团随即访问了长江流域各省,以张之洞为首的地方实力派,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曾经认为联俄拒日可以不择手段、不计成本的张之洞,这次附和了日本人的观点:“今日西洋白人日炽,中(中国)东(日本)日危。中东系同种、同文、同教之国,深愿与中国联络。”

  自此,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开始全面进入为期十年的蜜月期,“日本热”和“清国热”分别在两国兴起,双方都有人参与谋划中日结盟甚至“合邦”。而外交上左右摇摆的中国,也将在十年后迎来更为巨大的失望。

  □雪珥(改革史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