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副刊·人文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副刊·人文

北京人文空间蔚然成风,记者实地走访体验

感受都市生活的“清凉地”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丁慧(站立者)、郑清儿。
凤凰茶事
荃园

  喝茶,听琴,对谈,闻香,插花,这些颇具人文情怀的生活方式似乎离人们习以为常的快节奏、表层次的都市生活较远,但记者走访发现,其实,这些生活方式包含于都市生活,就在人们身边。

  在北京,这样的人文空间蔚然成风,不仅具有传统文化韵味,还散发着都市生活的时尚气息。《城市里的清凉地》一书呈现了北京26家禅意人文空间,该书作者之一的丁慧表示,这是从40余家人文空间挑选出来的,北京人文空间要比这个数字多得多。

  茶馆 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是禅修

  推开赵州茶馆的门,走进来,入口处即看见三四人围着喝茶。这是11月17日周日的午后,在赵州茶馆一楼,古琴声升起又落下,没有人交谈,气氛很安静,泡茶的姑娘给记者拈来一个茶盏,往里分茶。

  喝茶结束,往里走,便是一个活动区,有五个人正在抄写经书。人们来这里抄写,只需要提前预约时间。“抄写经书,能获得内心的安静。”义工王涛告诉记者。在这个活动区里,还会开设各种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包括茶会、花道课、书法讲座等。

  “上二楼来吧,等会儿禅修开始,就不能参观了。”赵州茶馆的义工郑清儿说,她和丁慧联合完成了《城市里的清凉地》一书。上得二楼,即看见一个平台,在“禅宗里的财神”大黑天像前,放置着一些橙子。“这是褚橙,特别好吃,我赶紧拿过来供养了。”郑清儿笑着说。

  在二楼一个行香室,五六人正在绕室行走,要走十五分钟的时间。另一个房间,一人正在禅修,由于是午后,更多的人正午休。这正是赵州茶馆的特色,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馆,而是包含了丰富的禅文化。

  “通过对赵州茶馆的走访,我觉得禅修不是宗教信仰,而是生活信仰,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是禅修,只要心静下来。”在《城市里的清凉地》里,丁慧写道。喝茶时,二楼又传来诵经声。

  宅院 感受扫花修心的美妙

  记者走访发现,北京这样的人文空间如今已蔚然成风:在赵州茶馆,可以喝茶体味禅意;在凤凰茶室,用喝茶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慢下来;在博香堂,于熏香中,感受苏轼诗句中的“心闲”之意;在和堂叙,倾听古琴若有若无。此外,还有耕织堂、供石斋、琉舍、荃园等。

  这些空间并不显眼,多在寻常街边、胡同里。为了探访这些人文空间,丁慧今年3月辞去了工作。“我喜欢喝茶,在一处茶室,我认识了清儿”,两个80后一起投入进来,“闻着味儿”去寻找这些空间。

  学者楼宇烈感慨说:“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周围已有这么多优雅的人文空间出现。”同时,他认为,这些空间“很值得去介绍、去让大家了解”,“让各位有机会走进这些场所体会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她们走访的26家人文空间,连接着饱含传统文化意味的生活方式,包括焚香、挂画、插花、点茶、抚琴、对谈、玩石、刺绣、古建等多种。对此,诗人、媒体人胡赳赳认为:“那里的主人和友人,正在致力于发展一种灵性生活。当大众还在为‘生活方式’而奔波时,他们已经在‘心活方式’的道路上修为了。”

  在大唐春这一宅邸,丁慧感受到了扫花修心的美妙。“这个宅院里一年四季都有落叶和落花,主人赵老师说如果你把扫花当成家务的话,一定会觉得很烦很累,但如果把它当成一种诗意的生活,心情就会很不一样。”丁慧说。

  这些人文空间并不只是为精英人士营造,而是向大众敞开,大多能用来举办公益课堂、学术讲座。走访荃园时,主人如荃对记者说:“这里可以免费举行公益活动。”

  路上 “途中即家舍,家舍在途中”

  与大部分留学生一样,酒吧、比萨、星巴克、薯片、可乐是留学加拿大的李来的生活内容,因为参与走访京城这些人文空间,他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美感和力量。“我可以感受到在饮茶的过程中,茶带给我安静与对当下的思考,浮躁的我们太需要这些了。”李来说。

  这被认为是传递传统文化的结果。在人文空间里,人们体验传统文化,在闻香、品茶、听琴、绘画的过程中,感受那一份独特的美,进而引发对传统文化更为浓烈的爱。在丁慧、郑清儿眼中,传统文化并不是许多人误解中的那样陈旧、迂腐甚或是破落,“而是永不落幕的‘时尚’、持久的经典以及古人智慧的结晶”。

  在古逸茗庄的斫琴师王实看来,琴、棋、书、画、诗、酒、茶、香、花这些传统文化雅事能从各个方面给我们带来综合的感受,这些艺术形式不可分的程度越高,对精神内心唤醒的能力就越高,“古琴就是这种艺术”。

  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楼宇烈分析道:“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讲道理,中国文化既有道的层面也有艺的层面,很多道的层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通过艺的层面去体现,我们也可以从艺的层面去领会传统文化中道的精神和理念,让人们有一种可把握的感受,因为道的层面是理性的,而艺的层面,比如品茶、闻香、抚琴等是具象的,是可以有助于深刻体会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的。”

  这种体验并不局限于人文空间,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柏林禅寺住持明海大和尚认为:“大约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住在河北正定滹沱河畔的临济禅师这样说:‘途中即家舍,家舍在途中’。这一生命的真谛正是东方文化帮助我们安身立命的指南。它可以落实到饮茶、插花、抚琴中,也可以贯穿于吃饭穿衣,挤车上班的每一刹那中。”

  “每个人获取安静的方式不一样,我可能会去寺庙,去茶馆,你可以在家里,在其他地方,泡一杯茶,插一朵花,不需要那么精致,学到一种美化生活的方式就好,来享受这个过程。”郑清儿解释道。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