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星期五周刊·放大镜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星期五周刊·放大镜

夏雨、李冰冰、高群书等获奖者分享金马趣事,致敬金马50年

金马奖评的真正是电影本身(2)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上接C14版)

  ■ 致金马

  夏雨 在酒店看直播庆祝

  第33届影帝(《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6年台湾还没对大陆人开放,所以当时我们拿了那么多奖,一个人都没去成。颁奖那天晚上,姜文导演把我们所有的演员和主创邀请到北京的一个酒店里,他包了个房间,因为那时候只有酒店里才可以看到香港台湾的卫视。得知获奖时我们就在房间里喝酒庆祝。虽然奖杯到现在我们谁也没拿着,好像也没给出个说法,但是我们倒也没觉着怎么着了,也没人追究。

  不管怎样,我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决定做一个演员的。第40届金马奖,我被邀请为最佳男主角颁奖,那一年是《无间道》的梁朝伟和刘德华之争。不过因为我有些事情迟到了一会,所以当时感觉有些不好意思,有点紧张。那次让我最开心的事情是见到杨贵媚,我们刚合作完一部戏,她演我妈,她还给我买了很多台湾特产带回北京。

  近些年我们大陆电影人在金马拿奖多了,有些质疑的声音说金马奖不再纯粹,但对比一下大陆所有的奖项,每一届也都少不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人,他们同样也拿了不少奖。所以如果有人这么说,我只能说这个人的度量比较小。

  王宝强 最开心拿到刘德华签名

  第40届最佳新演员(《盲井》)

  那是我第一次去台湾,现场那么多我的偶像,根本没想到自己能拿奖,当时就是希望能够要个刘德华的签名。我记得领奖时我的发言结结巴巴的,实在是太紧张了,其实到了现场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在洗手间面对自动水龙头束手无策,最后还是靠刘德华帮忙,我太开心了,因为我要到了他的签名。获奖后我给自己的庆功宴,虽然只是一碗刀削面,但是我觉得自己的电影生涯开始变得光明了。奖杯拿回家后,乡亲们都跑过来瞧瞧金马奖是什么样子,我妈还拿牙咬了咬。因为没钱给家人买礼物,我就把人民币兑成新台币带给家人。

  李冰冰 吴彦祖没看我,完了!

  第46届影后(《风声》)

  今年当金马奖的评委,已经是我第五次参加金马了。我记得第一次来金马是《云水谣》提名最佳女主角,这也是我第一次去台湾,还有点忐忑和怯场的感觉,两年后再度入围金马,当时我根本没想到自己会得奖,还和黄晓明打赌一万块,赌自己不会得奖。我记得我只带了一套礼服,后面庆功宴的衣服我都是临时借的。颁奖礼开始的时候,我肚子很饿,很想跑出去吃东西,但又害怕主持人念到自己的名字,特别纠结,但是最后我还是没顶住跑出去吃了点面包,还好没错过上台领奖。我记得最佳女主角的颁奖嘉宾是舒淇和吴彦祖,因为我刚跟吴彦祖拍了《新枪王之王》,心想如果是我获奖,他的眼神一定会看过来,结果吴彦祖一眼都没看我,当时我心想,完了。所以当我的名字被念出来时,我的头突然就嗡的一下,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领奖台的。于是,大家就看到我哭得稀里哗啦地说完得奖感言,不过由于我的感言太长,以至于催场音乐不停地响起。

  高群书 最透明的华语电影节

  第49届最佳影片(《神探亨特张》

  我一直觉得,金马奖跟我没什么关系。直到有一次我带着《西风烈》去台湾参加交流活动,一位金马奖工作人员问我,《西风烈》为什么不报名金马?我以为金马只针对艺术片。第二年《神探亨特张》报名参赛,写剧本时我就觉得应该得金马奖。金马奖推崇的独立性就是要鼓励创新,所以我拿奖没什么悬念。实际上,评委会主席刘德华也说,几次评选“神探”都是以压倒多数的姿态胜出。

  第一,金马奖做得很规范、很人性化,现场直播时,有广告进入时可以出去抽烟,回来时我发现座位上有人,原来这个人是替你坐的,因为怕直播画面出现空场,而且这些人打扮都很讲究,男人穿西装女人穿礼服,长得也不错。第二,金马奖在台湾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颁奖礼后的第二天,我一上出租车就被司机认出来了,吃饭被餐厅老板认出,连出去抽烟都被路人认出。第三,金马奖是我认为所有华语电影的奖项里,最公正透明、不受左右的电影节,我们很多电影节评的是背景,金马奖真正做到评的是电影本身。

  管虎 用高晓松妈妈的话致敬

  最佳男主角:黄渤(《斗牛》)/张家辉(《证人》)

  最佳女主角:李冰冰(《风声》)

  最佳男配角:王学圻(《梅兰芳》)

  最佳新演员:余少群(《梅兰芳》)

  最佳改编剧本:管虎(《斗牛》)

  最佳摄影:曹郁(《南京!南京!》)

  第46届最佳改编剧本(《斗牛》)

  金马奖的公正、专业不是听谁说的,而是我亲身经历的。工作人员都不是业余招来的,聊电影时非常专业。刚开始我还跟台湾同行讲我们拍片有多苦,戴立忍听我说完后开车带我去宜兰县钟孟宏的《第四张画》片场探班,我看到他们一个人干四个人的活,我就觉着很自责。他们对电影真的是尊重的,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让我特别入迷,反而我们已经很少有这么纯粹的创作态度了。而且我觉得金马奖甚至比金像奖的胸怀更大,《集结号》把国民党打成那样了,人家照样接纳,这才是一个国际化电影节的态度。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刻,《斗牛》那一年主持人是陶晶莹,她在颁奖礼前请我和黄渤吃饭,她是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入围者,这样好有更好的发挥。以后我的电影如果报名参赛,金马奖肯定是首选,引用高晓松他妈说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金马奖的敬意:“我们不是只有苟且的现在,我们还有诗和远方。”

  第45届(2008年)

  最佳男主角:张涵予(《集结号》)

  最佳改编剧本:刘恒(《集结号》)

  第46届(2009年)

  第47届(2010年)

  最佳女主角:吕丽萍(《玩酷青春》)

  第48届(2011年)

  最佳新导演:乌尔善(《刀见笑》)

  最佳女配角:唐群(《到阜阳六百里》)

  第49届(2012年)

  最佳剧情片:《神探亨特张》

  最佳女配角:梁静(《杀生》)

  最佳新演员:齐溪(《浮城谜事》)

  最佳改编剧本:鲍鲸鲸(《失恋33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