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书评周刊·历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周刊·历史

战后日本,牺牲幸福感的经济繁荣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拥抱战败》
作者:(美)道尔 著,胡博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9月
《战后日本史》
作者:王新生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年9月版

  日本,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上曾经和中国紧密相连,以华为师,到了近代随着自身强大,开始把中国当作目标,特别是在五十多年时间内发动两次对华战争,为中华带来巨大而深重的灾难。书评人张彧认为,对于这样一个国家,中国学者能拿出的有价值、有品质的著作,仅有冯玮的《日本通史》,殷燕军的《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等少数几种。前不久,江苏人民出版社《战后日本史》面世,这是国内学者少有的一部有特色、有分量的史学著作。

  客观修辞的史学笔法

  此前,有些中国学者的研究都是强烈的爱憎分明,缺少史家的客观修辞笔法。而《战后日本史》将这些感情字眼一扫而光。

  首先,作者保持一种客观的史家态度和笔法。没有从个人情绪出发,中国学者研究日本,因为两国历史恩怨和现实纠纷,一般难以客观描述对方,比如书名《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再比如《日本军国主义论》专门一章的标题就是第十三章 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疯狂野蛮本性的大暴露。《日本大陆政策史》第七节炮制傀儡政权,第三节 玩弄“对华新政策”的政治骗局,从这些书名和章节标题可以看出,这些书都是强烈的爱憎分明,缺少史家的客观修辞笔法。而这部《战后日本史》将这些感情字眼一扫而光。

  比如,在第八章,第四节,第三目,谈到日本民族主义,只是记录了具体内容参加的人员和作品及其内容,也谈到了学术界的反思声音,记录过程中,没加入作者自己的情绪和批判,从中可以让读者自己评判,到底哪些正确和错误,同时也让阅读人掌握,日本学术界从来不是单独一个声音,而是不同声部均有,没有干涉。历史学需要求真和中立客观的态度,最害怕爱憎分明,非黑即白。这些也是阻碍国内日本研究的障碍,没办法摆脱个人情绪和“爱国主义”情结。笔者认为历史学家第一需要准确记录历史,然后解释历史,对错与否,读者自会评价,无需作者代劳。

  思想、文化和经济等研究有突破

  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让普通民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生活非常辛苦,经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其次,立体记录与细节描绘。国内学者史学著作,因为受到政治影响,一直坚持政治挂帅,无论中国历史,还是外国历史研究著作,除去政治史外,其他内容基本不涉及,特别是通史性质的著作,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除去政治活动,还存在其他门类,历史是全面而立体的。本书在这点上比较过去也有所突破,从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就注意到记录思想和文化,对于经济也花费不少笔墨,举凡财政、外贸、社会生活和学生校园斗争都有专门章节,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记录经济文化的章节。从中明显感到本书力求整体描绘战后日本的历史,而且有不少过去少为人知,或曰关注不到的细节。

  比如,占领期间日本政府的行政、司法、立法所有权限均在盟军司令官之下行使,军事管理期间英语为所有领域的公有语言(第一章第3页)。而1945年9月15日盟军总部更是声明,盟军在任何方面并不将日本与盟国关系看作是平等的,不承认日本在文明各国中占有地位的权利,最高司令官对日本政府下达命令,不是交涉。(11页)日本本土数百年没有他国占领,而如今标志主权的政府权力和使用语言均受到严格限制,这对还沉浸在战争辉煌中的很多军人和普通民众情绪无疑是沉重打击,日本彻底战败!已经不是主权国家!但是从积极方面看,盟国占领改变了日本专制政府对社会和民众的压制迫害,10月4日盟军总部民间情报教育局给日本政府发出通告即著名的“人权指令”要求日本废除在思想、信仰、言论、人种方面的限制和差异,自由讨论天皇、皇室、政府,并释放政治犯(12页)12月15日盟军总部发布神道指令,明确禁止对神道或神道社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支持和财政援助,禁止国家公务人员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29页)在日本正式实行政教分离原则,使民众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而在1948年1月实施的《民法》否定了嫡长子优先的户主继承制度,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得到保障(43页)。

  对于《菊与刀》这本书,中国不少人都把它当作解读日本的圣经,一印再印,多家出版单位在做,但是本书真有那么好吗?日本学者南博指出“本尼迪科特不懂日文,对日本史也缺乏正确的知识和了解,造成许多资料分析的错误,把过去和现在混为一谈,忽略了年龄、阶层、职业的区别(84页)看了这些,可以让读此书的人有了全面认识,不易简单当作入门圣经。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普通民众还是没有幸福感,没有宽裕的时间,从劳动时间看1975年后日本人年均劳动时间大约在2100小时不变。而1988年美国为1953小时,英国1961小时,法国1647小时,联邦德国1642小时。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工作时间远多于其他发达经济国家,特别是比联邦德国多出500多小时。而日本数字还没算上加班,如果包括加班时间,在80年代中期日本人劳动时间会高达2600小时以上。而80年代末过劳死的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341页)从这些可以看出,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让普通民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生活非常辛苦,经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也是日本推理小说中,多次出现恶性案件的社会背景之一。

  【延伸阅读】

  对日本人而言,直到1952年美国占领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而战争年代、战败以及被占领时期,给亲历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作者试图通过还原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取一种认知,即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日本这个国家后来变得多么富裕,多年来这些残留的记忆,已经成为他们思考国家历史与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参照。

  本书曾荣获2000年普利策非虚构类作品奖;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图书奖;2000年班克罗夫特奖;1999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1800年以来亚洲历史杰出图书);2000年美国图书馆学会著名图书奖等。

  隔代修史,眼界更宽

  由于自民党在日本政坛的地位,对政局的影响,对于其派系关系理应做比较详细的交代。

  最后说说本书的不足。历史写作要保持距离,对于外国历史更加如此,因为很多现象背后有复杂原因,事件过程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反映出来,而很多政策实施,正负面需要后人来评述,这也是为什么要提出隔代修史和不写当代史的原因之一。而本书截止时间太近,到今年3月。笔者翻阅相关内容,明显不如前面部分,无论是详细程度还是资料的使用。要写有深度,有分量的历史,不宜距离过近。其次对重要问题缺少交代,比如自民党在日本政坛,掌权很久,但其派系很多,原因是什么?怎么形成的不同派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他们会分裂,又会互相支持?之间理念差别在什么地方?虽然这些是自民党史内容,但鉴于自民党在日本政坛的地位,对政局的影响,理应做比较详细的交代。而在第七章首节就是55年体制的崩溃,但是没有交代什么是55年体制,也没涉及它为何会崩溃?读后让人感觉比较奇怪。另外在28页注释2,引用书是道尔《拥抱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但是笔者查阅书的封面书名是《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笔者不知是作者认为翻译不正确,还是笔误,如果是前者应该说清楚,并给出自己的解释。

  瑕不掩瑜,虽然有上述的一些遗憾,但本书仍然是国内学者写作的难得一本有分量的日本研究著作。

  □张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