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评论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评论周刊
上一篇

给未来一些信心,给理想一点时间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一周观察

  就中国的新改革而言,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改革路径指明,接下来,便是宏大的实施过程,如果说壮丽而美好的设计图是理想的话,那么,通往理想的过程,应该是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闭幕,“中国改革新时代”成了最新的热门搜索词。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根据各自不同的视角、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理解并解读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欢呼“利好”者有之,畅谈“崛起”者有之,期待改革速度者有之,希望改革步子更大者有之。大家虽然得出的结论不尽一样,但显示出的盼望并欢迎改革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出发的方向是共同的,惟一不明确的是步伐和效果的差异,这一切都有待于时间去最终验证。

  纵观各种专家解读,可以看出,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还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经济改革的红利;无论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还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任务,每一项都是牵涉面广影响深远的浩大工程,每一项都涉及复杂且深沉的各种关系和利益格局。有人将改革称之为用自己的手给自己动手术,其难度和挑战性,可以想象。

  因此,民众在对大前提乐观的情况下,心中保留各自的顾虑与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是此前历次改革,包括迄今为止影响意义最为深远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各种改革措施,也是在各种争议和顾虑中启航,经历了各种周折、争议甚至交锋之后,最终用实际成就证明了其大方向的正确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的改革任务,可谓是具有空前难度的。如何改进宏观调控,让其更科学地发挥效力?如何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职能?如何积极稳妥地实施大部门制,避免“公地悲剧”?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升级“现代化”?如何明确“法治”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的支配下进行国家的治理和制度的改革?这些问题长期存在着,有的甚至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其存在的原因,既有历史积累下的老毛病,也有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还需要隐忍与坚持。

  有过工程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设计蓝图与最终的工程之间,相隔着的,就是浩大而艰辛的施工过程,这决定着最终的质量和效果。就中国的新改革而言,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改革路径指明,接下来,便是宏大的实施过程,如果说壮丽而美好的设计图是理想的话,那么,通往理想的过程,应该是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这种艰难本身,未尝不是一种磨砺和造化的力量。

  给未来一些信心,给理想一点时间。有理由期待:中国的新改革,在路上。

  □纸刀(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