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亚当·斯密
——评伊安·罗斯的《亚当·斯密传》
| ||
|
1 思想脉络以及启蒙时代的思想交锋
此传不仅详细地刻画了一幅斯密思想肖像,还叙述了那个时代中政治家、商人、文人以及其他职业人士对政治经济社会的意见,描述了18世纪英法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交锋。
作为《国富论》的作者、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并不缺乏各种翔实可靠、丰富精彩的传记。如果读者想迅速了解这位先生的生平履历,斯图尔特短小精悍的传记就足以满足这一要求;如果想要了解斯密一生的更多细节,约翰·雷的传记也已足够翔实;而如果想了解斯密著作的思想观点,加文·肯尼迪的《亚当·斯密》可说是一个不错的范本。但是,如果读者想了解斯密所生活的时代语境,了解斯密的思想脉络,伊安·罗斯教授撰写的《亚当·斯密传》就不得不读。
此传不仅详细地刻画了一幅斯密思想肖像,还叙述了那个时代中政治家、商人、文人以及其他职业人士对政治经济社会的意见,描述了18世纪英法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交锋。因此,本传不仅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斯密传记”,也是一幅精彩的18世纪思想地图。
在罗斯教授的笔下,作为思想者的斯密,不仅和同时代人一起分享了启蒙时代的思想语境,也受其特有的家族环境的影响。作者有意提醒读者,与老斯密交往密切的多为中产的乡绅、职业阶层和商人,这些人的身份和观点似乎在无形中影响了斯密以后在著作中对待他们的态度。
虽然斯密是遗腹子,但其监护人仍然给予他良好的教育。在格拉斯哥大学,斯密得到了当时颇有盛名的弗朗西斯·哈奇森的教导。这位老师向斯密展示了道德哲学的系统思考,并开明地将休谟的《人性论》推荐给斯密,所有这些都令斯密“终生难忘”。牛津大学的教育虽令斯密厌烦,却让其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或许“走神”的毛病就在那时养成了。
对斯密家族关系的考证以及对青年时代的描述,罗斯并无添油加醋,也无刻意取舍,而是以翔实的考证让读者看见那位即将产生的思想者的轮廓。
2 积极参与政治经济事务的书斋型学者
他批判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各种道德哲学体系,将“同情共感”“无偏旁观者”“合宜性”这些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希望建构一个适应单子化商业社会的道德体系。
斯密职业生涯的起点是在大学任教,首先在爱丁堡大学讲授文学、修辞学,随后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法学和道德哲学。教学是斯密思想体系的源泉,也形成了他对道德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草图。他的声名鹊起是在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发表之时。一时间,该著成为贵族、教士、政客以及文人圈子交口称赞的对象。斯密因此而接受贵族的邀请,陪同巴克勒公爵游历法国。无聊的时光让斯密决定写一本书,《国富论》由此产生。与《道德情操论》的遭遇不同,这部讨论民富国强的著作,只有那些“真正识货”的人们才会发出中肯的赞叹和批判之声。
此后,斯密出任海关专员,同时致力于修改他的两部著作,一直到他终老。在多数人看来,斯密是个书斋里的学者,但从罗斯对斯密生活平稳的刻画来看,斯密并非“书呆子”式地局限在狭小的知识领域,而是积极参与政治经济事务,若非如此,生活优渥的斯密为何一边争取官职并勤勉地去上班,一边又哀叹对自己著作的修改心有余而力不足呢?
叙述斯密稍显寡淡的生活,一般传记都能做到;描绘斯密同时代人的所思所想及其与斯密的思想交锋,才是此传的最大特色。18世纪,苏格兰的道德哲学家们有着共同的三大主题:人性、道德、财富。如何认识“人”?这是首要问题。人类为何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又如何形成了人们的道德观?如何引导人们的政治经济行为?
斯密之前,哈奇森、休谟、曼德维尔等人的学说,对情感与道德给予了种种论述。如果斯密要建立不同于别人的道德哲学体系,他就只能另辟蹊径。事实上,他的理论的确独具特色,但同样也有很多其他学说的影子。他批判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各种道德哲学体系,将“同情共感”“无偏旁观者”“合宜性”这些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希望建构一个适应单子化商业社会的道德体系。这一体系并非完美,斯密不断地为此打上理论的“补丁”,譬如对“同情”的定义,对良心论的论证,对上帝的态度等等。不熟悉斯密理论的人,可以在罗斯的传记中了解这些“补丁”的由来,以及其他思想者和18世纪的时代背景为这些“补丁”贡献的力量。
3 为立法者提供建议是斯密的主题之一
尽管皮特政府只采纳了斯密学说中很少的一部分,但这对于接近风烛残年的斯密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安慰了。
如果没有对财富的探究,斯密在思想史上的位置可能要弱化很多,尽管他在文学、法学和天文学史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我们就很难理解斯密的思想高度。追求财富,是商业社会的重要主题,但不是唯一的主题。在经济学似已成“帝国”的情形下,回顾斯密被后人概述的那些比较粗陋的经济观点,似乎没有多少意义。所幸斯密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是位纯粹的“经济学家”,他絮絮叨叨的论述表明其思考主题广泛驳杂,因而留给后人的思考线索也就更多。
为立法者提供建议,是其主题之一。罗斯的传记中有一章专门讨论斯密“留给立法者的遗产”。该章描述了《国富论》在当时的思想圈子和政治界中所受到的欢迎和关注。尤其是,当时担任不列颠首相的皮特,给予斯密及其学说于极大的尊敬。尽管皮特政府只采纳了斯密学说中很少的一部分,但这对于接近风烛残年的斯密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安慰了。如果政治家和立法者能够从斯密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汲取必要的精髓,运用到塑造伦理、治理国家、建构正义的过程中,相信斯密一定更为欣慰。
这位思想者鲜明的特征,在罗斯教授笔下立体而丰满。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斯密早已转身,仅在思想长廊上投下长长的背影。我们还有必要追溯这个影子的来历吗?现代世界充斥着破败萧条、残酷冷漠的噩梦,罗斯教授撰写这样一本厚重的传记,公允地描绘斯密的生活世界及思想世界,向读者展现了他的思想与其经历、阅读以及他自己所处时代和“我们所处时代面对的各种焦虑和问题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斯密所处时代的焦虑——自由与正义,财富与德性,今天已然持续。跟随这位思想者的背影,或许,我们会发现他的建议对现在的“焦虑症”还比较管用。
□张正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