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评论周刊·记者手记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评论周刊·记者手记

“破解曹操DNA”:纪实还是虚构?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寻找曹操的DNA密码——在复旦课题组的成员看来,他们都在努力去完成“在旁人看来有些天方夜谭的工作”。

  正因为“天方夜谭”,使得从三年前宣布这项研究开始,公众关于此事的论战就没有停止过。

  解析曹操DNA密码的初衷是什么?研究成果是否准确?是否在炒作、忽悠国家经费等?这是课题组面临的研究之外的难题。而普及答案的难度,不亚于研究本身。

  “有些在科学研究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原则,要让毫不相干的人听明白,还要介绍得精准而不夸张,确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课题组成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曾经这样说。

  我有些认同他的观点,研究者与公众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天然的鸿沟,一直发酵,终未消散。

  关于“研究”

  采访4位课题组成员并不容易。在经历多轮质疑和多家媒体采访后,李辉和他的成员看起来都有些疲惫,甚至干脆放弃解释:“随便公众怎么说好了,我们只做好自己的事情。”

  地点是他的办公室。他与四五名研究生共用一间复旦遗传楼里的小办公室,物品堆放得满满当当。旁边隔出的不足5平米的小房子,是李辉的私人空间。跨过各种书籍资料,来访者试图在狭小的空间内寻找一块可以坐下的地方,似乎也不太简单。我不禁想,这可不像是传说中拥有“两亿”经费的课题组所在的地方。

  李辉和其他成员对于“两亿”的说法,似乎都不太介意,只是淡然解释一句:“总共不到两万经费,其他都是别的地方省出来的。”就不再多说。

  关于研究过程如何艰难,他们也不愿多提,但可以想见,从辽宁到广西,跨越整个中国的1000多例样本采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必要的时候,也是跋山涉水,到达很偏僻的地方,和当地的人士费上一通劲儿解释此行的目的,再让他们贡献5毫升的血液,不比我们突破采访轻松。也有聊得很好、但一听到要抽血时就连连摆手退缩的老乡,让他们哭笑不得。

  后来采访一位被采血的曹姓人士时,他提到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路途遥远,采血成功后,课题组用来保存血液新鲜度的冰块已经融化了,没法运回上海,最后想了个办法,在村里的小卖铺,买了很多冰棍,绑在试管上,这才解决了难题。

  搁置这些困难都不谈,课题组成员们解释最多的一点,是关于研究的初衷:“我们并不是要研究曹操,或者去鉴定曹操墓真伪,而是通过研究曹操家族DNA特征,来研究人类的演化过程。”

  至于为什么选择曹操家族,除了给出的一些“官方”理由外,课题组并不否认,他们是想搭一班曹操顺风车,“赚吆喝”,获得更多的关注。

  在我看来,这也无可厚非,这已经不是睡草棚、啃窝头,默默埋头研究世界难题的时代了,科学家希望能够借助舆论造势,获得更多研究样本的同时,也能收获关注,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更多元的研究方式,我们也应该多报以宽容。

  关于“意义”

  在最初各类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最多的说法,就是课题组“破解曹操DNA”,其实更准确的表述是,“掌握了曹操DNA中Y染色体上的一个独特突变点”,类似于曹操家族的烙印、图腾,作为家族的一种象征,可以用来辨别其他成员的身份。

  在采访了一些遗传学专家以及一部分有生物学基础的人士后,也包括并不看好这项研究的人,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从理论上来讲,这项研究并非不可能,但也谈不上有多复杂。

  但具体到一个家族的DNA研究,还是首例。至于为什么单单发生在中国,是因为中国姓氏与Y染色体传承一致,都是通过父亲到儿子,一代代继承下去。而且中国家族安土重迁,很少发生特别剧烈的迁徙,这种稳定性也为在中国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解决了研究可能性之后,不少人还会继续追问,掌握了曹操DNA突变点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就个人体验来说,我觉得很多科学研究的意义并不在当下。

  我们会希望科学研究能即刻发挥一些实际的作用,比如一种有效抵御疾病侵袭的药物,一种新的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诞生,这些更能激起平常人的兴趣,因为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

  但如果你是美剧《生活大爆炸》的爱好者们,会很容易达成一个共识:有些研究,离我们很远,甚至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但他们并非没有意义。不会有人说,主角谢耳朵和莱纳德是在做无用的科学研究。

  我并不是在赋予曹操DNA研究以意义,只是在表达一种可能性。实际上,作为一名伪科学爱好者,我也至多关注一下科普网站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希望能剥开科学的坚果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至于是否能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研究意义多重大,我想,我还不够资格,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但对于历史学的研究来说,我们是能看到这项研究的实际作用的。历来纷繁复杂的历史只依靠有限的文字记载,这种不确定性如果能用生物学来确定,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尽管安阳曹操墓方面并不愿做墓中遗骸DNA的检测,但我们不排除,这是一种新的验证手段。

  我能做的,是试图从稿件中还原这项研究的发起、经过和结果,以及尽力去给读者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希望他们对科学,能多一些包容。

  □朱柳笛(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11月20日发表《“基因考古”破解曹操家族DNA密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