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目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目击

艺术对话拆迁

2013年12月01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影像展开幕时,村民请来的乐队指挥沿着红地毯从房屋一角走出来,乐队随着他手中的指挥棒演奏着各种乐曲,为影像展造势。
蔡家老厝建筑保存完好。大门左侧用油漆喷写的“A402”字样是房屋拆迁的编号。
在高处俯瞰,蔡家老厝不远处是灯火辉煌的新城区。
村民为了本次展览,特意租了金色的充气拱门放置在村口。
11月21日,蔡家的堂兄弟和村民在老宅内布展。
参加影展的村民携手从红地毯上走过。
很多观展的村民参与了当年督建老宅的工作。
蔡小松的儿子第一次回到老家,好奇地闻着房屋的气味。

  “以艺术与拆迁对话”,2013年10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影展在福建省石狮市加曾寨的一座红砖大厝(闽南语称房屋为厝)里举行。策展人金娜,学术主持曾璜邀约国内19位影像艺术家在老厝举办“中国留住”影像展。展览完全由当地村民组织布展,他们把这个艺术展看成“一次机会”,一次与拆迁方对话的机会。

  加曾寨是灵秀镇彭田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区域面积643亩,全村有225户,户籍人口762人。当地政府表示要在这里建设大型国际陆地港,未来在城市南端形成最繁荣的商贸圈。加曾寨片区拆迁在2013年10月启动,计划在2014年春节前基本完成片区拆迁房屋签约,组织腾房拆除。拆迁办副总指挥许赞成告诉记者:“目前拆迁工作只是初期接触,还在和村民协商阶段。”

  不过策展人金娜和她的艺术家丈夫、房主蔡小松,希望老宅在这场拆迁中能够得以保留,于是组织了这场艺术展。

  展览

  11月22日14时,前来观展的人数出乎大家的意料。老人、孩子、附近的村民齐聚蔡家老宅中。

  金娜在微博中写道:“他们,天然理解艺术,热爱艺术。他们自己准备了迎宾的绢花,换上漂亮的衣裳。他们做拱门、送花篮、组乐队、组车队,拿我原本很悲剧的戏份当喜剧轰轰烈烈地进行。”

  屋子主人蔡小松的作品《中国地图》作为首张出现在展厅,是本次展览的坐标。

  摄影家王劲松拍摄的《百拆图》通过多画面的拼贴,将建筑外墙上的“拆”字重新组合。画面始终重复出现字体,在现场形成很强的视觉符号。引得很多人驻足。一名年长的村民很诧异:“原来外面也是一样到处拆建。”

  “我们这里早就不用‘拆’字了,现在改用数字。比如这间屋子,它外面写的就是A402,”当地村民说。

  下午4时,艺术家陈勇鹏和肖萱安在大厅分别进行了自己的行为艺术。前者使用清水在红砖上书写心经,回忆少时往事。后者则朗读一篇当地报纸关于“蔡家红砖大厝”的报道。

  老厝

  蔡家这座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大厝已建成61年。门前镶嵌着一副石刻对联:万象更新添百福,棋卜依旧获千祥。建房时,蔡小松的爷爷蔡万棋将自己的名字“万棋”和妻子的名字“卜”写进了对联中。

  在北京定居的蔡小松在族亲眼中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一名堂兄说:“小松是大画家,他弟弟冬青又很会做生意,他的父亲蔡子文,爷爷蔡万棋都是大人物。他们家为什么出人才?就是因为这个房子,风水好啊,福祉后人!”当年参与督建的一位老人回忆说,“盖这个房子是完全按照古法来的,每一寸沙石,每一根横梁的摆放都有古法可依”。

  老厝主体结构由石块和红砖构成,屋顶是整根木料作为房梁,屋内作为结构支撑的石柱、石板、石条,则完全手工凿制而成,地面呈菱形铺设红色地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蔡小松的父亲蔡子文从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退休回乡,在老厝中办起了学堂教书,当年也是村里的一则新闻。展览现场,有年轻人回想起当时的受教情形,仍对这间屋子有着深刻的记忆。

  未来

  11月22日上午,展览开幕前,蔡小松夫妇来到乡间祭祖。闽南传统的大墓,好多已经不见,变成了繁忙的公路,仅剩的几处藏匿于灌木林间。蔡小松双手合十,拉着妻子和儿子虔诚地跪拜先人。“也不知以后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蔡小松说。

  蔡家老厝的影展举办后,有很多人给金娜发来短信表达对艺术展的看法。金娜说,老厝如终能保留,它将成为一个永久艺术展馆。

  新京报记者 赵亢 摄影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