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书评周刊·社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书评周刊·社科

利益分配末端的小农

2013年12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小农阶级》
作者:(荷兰)扬·杜威·范德普勒格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10月

  过去20年,全球化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强化了我们的认知:与世界接轨,才能实现美好生活。

  这为城市化提供了借口,因为城市是高效率的,能将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形成竞争优势。1992年,中国城市化率是27.5%,2012年达51.3%,我们用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的路,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70%,依然比世界平均速度快一倍。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这么快?原因非常多,但其中一点不容忽视,即城乡差距大,我们在文化、制度、学术等诸多领域,集体对小农持有偏见,甚至将小农看成是中国错过现代化的替罪羊,这导致人们争相逃离小农身份。

  然而,荷兰学者范德普勒格看到的却是,在欧洲等地区出现了“再小农化”,小农数量明显增加,他这本《新小农阶级》全面检讨了片面农业集约化误区,对飞速发展中的中国颇有警醒意味。

  食品帝国其实是添加剂帝国

  然而,食品帝国真的如此高效吗?事实上,今天市场上80%的农产品都是小农提供的,食品帝国是粗放农业,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绿色环保等方面看,均无法与精耕农业相提并论。

  虽然食品帝国不创造价值,但它善于将不同价值组合起来。农民买不起收割机,食品帝国可以直接赊销,年底用农产品归还,这些农产品由食品帝国负责到市场上销售,再变成钱交给农机制造商。

  乍一看,这个链条天衣无缝,可问题是,如果农民生产的产品不合要求,无法完成销售怎么办?农业受环境等因素影响甚大,西红柿与西红柿并不简单相等。于是,食品帝国选择了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添加剂。

  食品帝国喜欢销售制成品,因为这样一来,经过添加剂的掩盖,美国土豆与日本土豆完全一样,他们明知道,添加剂本身也许无害,但不同添加剂间很可能产生有害反应,但只要法律没有规范,它们就会钻空子。

  小农真是传统、保守和封闭的吗

  小农经济效率太低,这是诸多现代偏见之一。其经典表述就是小农经济受生产要素(土地、水、劳动力、资金等)制约,必然“内卷化”,即投入劳动力越多,效率反而越低,最终将技术革新的成果完全吞噬。农业有无法突破的“天花板”,所以小农传统、保守且封闭。

  近代以来,歧视小农一度登峰造极,几乎所有负面价值都指向他们,这种偏见还曾反映到制度层面上——只要当农民,则意味着丧失了迁徙权、经商权等权利。在许多人看来,要解决农民问题,只有让农民这个职业消失。

  可问题是,这些认知是凭空架构,还是事实如此?

  其实,小农从来不保守、封闭,只是不同地区农业条件差异太大,坚守“地方知识”符合理性,他们愿意尝试与创新,只是他们的努力常常被忽视。

  在走向现代化之前,绝大多数社会都发生过农业革命,使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如果小农真的那么保守,现代化根本不会发生。

  维持小农生产需要远离市场

  然而,小农生产有它天然的特点,即相对远离市场,因为在小农生产的价值中,许多无法用市场的方式显现出来。

  比如美丽的田园景色,也是小农的产品,可市场对此没有定价。再比如可循环的生产方式,小农在投入下一轮生产时,使用的是上一轮生产的副产品,这不仅涵养资源,且保证了农业持续发展,可市场却无法体现这些劳动的价值。

  农民可能去捡一天的牛粪,而不是用化肥,他们可能只穿自己纺织出来的衣服,而不是在衣柜中陈列几百件,这当然有价值,却也是市场所反对的。

  换言之,只有与市场不紧密结合,小农生产才能持续下去。

  小农遭遇市场与政策双重压力

  然而,整个现代化的过程,恰恰是一个把小农逼入市场的过程。

  在市场中,小农原本就处于极为不利的博弈地位,更麻烦的是,政府的那只看得见的手还常常参与其中,为了税收与稳定,政府通过限价等方式,迫使小农接受不平等的市场价格,并强制或引诱他们不脱离农业生产。而每笔来自政府的农业补贴,其实根本无法补足小农在市场上遭受的损失。

  尤为可怕的是,随着城市资金的介入,“食品帝国”出现了,它彻底将小农们套牢在被奴役、被伤害的地位上。

  食品帝国像人类史上一切帝国那样,拥有一套似乎合逻辑的话语体系,它力主农业集约化,认为这是稳定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价格、预防农业危机的最佳解决方案。

  食品帝国的话语体系与现代社会的精英话语高度统一,因此有很强的政策游说能力。

  掠夺万物生命的食品帝国

  资本将农产品与它的生产地剥离开来,最大的受害者是小农。

  因为,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小农不得不相互竞争,美国农民要与劳动力成本低的哥斯达黎加农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此外,不同地区资源的价格不一样,为了拿到食品帝国的订单,撒哈拉沙漠的农民就只有把水价定得比巴西还低,结果自然是生态灾难。

  表面看,食品帝国生产了更多产品,但这种生产是掠夺式的,传统母牛可以产奶10-15年,而在现代农场,产奶量增加了一倍,可产奶期却只有3年。所有动植物为了高产,都不得不缩短生命,可劳动生产率反而下降了。在范德普勒格的统计中,几乎所有小农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都远远高于食品帝国。

  但食品帝国可以上市,它们用圈来的钱维持低价,从而将小农一个个赶出土地,当资金链无法周转时,曾位列世界500强的帕玛拉特公然用还原奶来欺骗用户,却得到了政客们的默许。

  是谁纵容了食品帝国?

  事实证明,食品帝国既没有推进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没有保证食品安全,它们自己才是公众健康的最大威胁。

  食品帝国不过是把小农经济原本重视的价值,比如可持续生产、保护环境等予以剥夺,逼迫他们只关注产量,只要产量增加,则人与动植物的关系、劳动的骄傲感、收获的喜悦、重视质量等,统统被忽视。

  可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喜欢食品帝国呢?

  因为它有炫目的外表,有巧妙的解释方式,有对公众赤裸裸的欺骗与恐吓,更重要的是,农业集约化为权力提供了方便,彻底改变了过去“皇权不下县”的局面。

  在传统社会,权力攫取乡村利益是有条件的,只能与当地协商,无法涸泽而渔。而食品帝国却如抽水机一样,将地方利益集中起来,从而拥有了影响政治的力量。食品帝国不仅有钞票,还有选票,足以通吃一切。

  在水源缺乏地区,小农无可奈何,可食品帝国却能建起人工湖,几年后,地力衰退,食品帝国坦然去寻找一块新的“殖民地”,却留下一片永远的荒漠。

  令人警惕的“农业失活”

  小农曾是人类文明的田园牧歌,陶渊明高呼“田园将芜,胡不归”,华盛顿也认为农业是人类道德的养育所,在大地上劳作的人们天然懂得捍卫自由。

  然而,妖魔化小农改变了一切,错误的文化让每个人都成为加害者,我们已习惯于政策上的倾斜、文化上的歧视。

  对于城市化拥趸们来说,将小农逼进城市合乎经济理性,城市人年消费至少2-3万元,而小农还不足5千元,逼小农进城已成为争取政绩的直通车,其结果是,大量城市边缘出现了“农业失活”,大量土地放荒,小农不再耕作。

  其实,城市化真的代表现代化吗?美国城市化率不过82.3%,日本只有66.8%,而委内瑞拉高达95%(据2010年数据)。拉美国家城市化率普遍在90%上下,可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

  粗放发展造成农业失活,农业失活又会引发城市动荡,但愿中国发展能远离“拉美化陷阱”的困扰。

  为什么我们无法回到农耕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欧洲出现了“再小农化”趋势,这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在本书中,范德普勒格最振聋发聩的发现就是:东方之所以没出现再小农化,因为那里小农与市场结合更紧密,这意味着,东方小农承担着更多的市场压力和剥削。

  不论东西方,都关注食品安全,都向往亲近自然,都想逃离城市压力,但现实是,我们很难成为小农,因为代价太高。

  批判全球化的书非常多,《新小农阶级》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在于它揭破了一个“现代谎言”。其实,每个歧视背后都有一片心灵的故乡,坚持多元思维,尊重不同选择,那么,有一天我们还能退回去。相反,奉绝对真理之名,坚信自己代表的就是光明未来,并以此为借口大砍大杀,否定一切,则一旦遭遇现实困境,必然走进迷茫、慌乱与盲动中,从而灾难连着灾难,永无终结之时。

  本书观点或可争议,但作者的思想方法,值得我们重视。

  □唐山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