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特别报道

贴心“闺女”上门照顾两代人

2013年12月08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近日,王艳蕊帮助一位91岁的老人做身体锻炼。
王艳蕊创办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乐龄合作社”,她希望每位老人都能在家享受晚年生活。

  【德行录】

  王艳蕊(36岁)

  社区:石景山区永乐西小区

  8年前,27岁的王艳蕊做出一个决定,要一辈子和老人打交道,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快乐面对晚年时光。

  她创办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乐龄合作社”。乐龄这个词来源于新加坡,乐龄人士指退休后的老人,认为他们应该过上更积极快乐的生活。在石景山的多个社区,王艳蕊发起老年兴趣小组,搭建老人互助平台,推动社区小型照料中心。目前,乐龄的为老服务项目覆盖了石景山区的3个街道10个社区,兴趣小组惠及近万名老人,贫困手工援助36位老人,接受专业照顾的老人近千人,王艳蕊成了很多老人心中的贴心“闺女”。

  【榜样说】

  我希望不仅仅是我在做,更希望老人在自助和互助中能够共同生活,创造一个共同的社区。有人听说我要做老人方面的公益,建议我不要做,说老人事多,万一摔了碰了怎么办,但我已经决定了,不想回头。这么多年做这个,我的人生很丰富,虽然有时候很累,但我的心不累。——王艳蕊

  在石景山的多个社区,老人们会找到不同的兴趣小组,贫困老人可以通过制作小手工挣零花钱。老人们还有自我帮扶服务的互助平台,而社区小型日间照料中心则使老人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养老院”的服务。这个老年乐园的设计师就是王艳蕊。

  王艳蕊有个梦想:让每位老人都在家享受乐龄生活,有尊严地走完人生。

  “兴趣班”为老人找自信

  11月25日,家住广宁村半山腰的徐玉兰老人没像往常一样参加兴趣小组。

  踩着碎石路,王艳蕊从村南一路爬到村北的山坡上,敲开老人家的大门。“您腰好点了吗?”王艳蕊急着问道。

  在床前小桌上,一堆小串珠散放着,一匹串珠小马快完工了。老人68岁了,身体不好但还闲不下。每做一个,她就能挣几块钱,最多时曾挣过1000多元。“艳蕊给我们手工钱,提供料,卖不出去还照样给钱。”

  徐玉兰是位较乐观的老人,但老了以后没有退休金,让她有些自卑。在乐龄合作社来广宁村成立兴趣小组以前,她不喜欢串门,宁愿闭门在家织毛衣,给亲戚织、教上门的邻居织。

  三年前,王艳蕊带着志愿者入驻广宁村。徐玉兰那会儿刚出院,一听说有兴趣小组,拄着拐就来了。徐玉兰说,她一直喜欢做手工,10多年前买了很多珠子,结果卖珠子的人不教她怎么做,珠子搁了10多年没怎么用。“可找着组织了,艳蕊照顾得好,茶水给沏好了,还给我们测血糖、泡脚、做操,开心。”

  石景山天翔社区60多岁的李阿姨情况类似,她曾靠子女的补贴生活,当时连推销的人都不愿找她,别人出去逛商场都不愿带着她,这让她很自卑。“参加了兴趣班,我有了一种能挺直腰板的感觉。”

  而为了这个给老人带来自信的小组,创办的第一年里,王艳蕊倒贴了1万多块钱。王艳蕊曾一个楼门一个楼门地给老人开会,几乎所有阿姨都说“做不了,学不会”。但王艳蕊没放弃,反而开导老人“先做,还能拿手工费呢”。

  “我想让老人活得有尊严,不让他们老是跟孩子要钱,被其他人看不起。”王艳蕊说。

  搭建平台推老人互助

  “她对老人总是百依百顺,我们想不到的说不到的她都做到了。”徐玉兰说,当大热天的王艳蕊去医院瞧她时,她就把艳蕊当闺女了,“感觉心里暖暖的。”

  71岁的郭玉华老人是热心人帮扶队的成员之一,她说,今年11月11日举行热心人帮扶队五周年庆典活动时,自己摔倒了,嘴破了,牙掉了,手也破了。王艳蕊一听就赶紧跑来问“郭阿姨你怎么样了?我带您上医院看去吧。”后来王艳蕊出差了,但还是惦记着,特意派了两人来看看。“说真的,那天那俩人走了以后,我真的掉眼泪了。”

  郭阿姨和王艳蕊相识于2007年,那时,王艳蕊在社区组织活动时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社区里最能积极参与活动的是六七十岁左右身体健康的离退休老人,而社区里最需要帮助的是75岁以上、身体不好、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空巢老人。为什么不能发动老人互相帮助照顾呢?

  于是,王艳蕊开始申请新的项目,成立了社区老人互助平台,这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热心人帮扶队。从2007年3月至今,王艳蕊发起的老人帮扶队扩展到8个社区,30多个互助小组。每年王艳蕊为老人们筹集一笔活动经费,支持活动。目前,这个项目已连续三年获得政府购买服务,每年获得几万元的支持。

  上门照顾中风老人

  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推行社区小型照料中心,是王艳蕊正在努力的事儿。

  还记得两年前第一次走进王爷爷和丁奶奶的家,“他们房子很老,那时候奶奶只能在床上躺着,儿子50多岁了,智障,也只能躺着,家里味道很大。”在王艳蕊看到的这个家里,90多岁的王爷爷是家里的顶梁柱,买菜做饭、给50多岁的智障儿子喂饭、给丁奶奶翻身……但到后来,王爷爷很多事做不了了,哪怕抱着丁奶奶从轮椅到床上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很困难。

  “你们来了我就不感觉到累了,我归置不了,归置归置就累了。”坐在椅子上,王爷爷看着王艳蕊和护理人员擦沙发、洗衣做饭,给丁奶奶擦身洗头发,给儿子喂饭,他难得清闲。

  “给奶奶擦身还是很辛苦的,奶奶不轻,给她擦完我一身汗。”王艳蕊说。那时丁奶奶刚脑中风出院,人还有点糊涂,只能在床上躺着。在王艳蕊和护理人员的照顾下,丁奶奶可以坐轮椅了。“给我洗身子、擦身上,可没少干。”每次王艳蕊上门服务,丁奶奶就爱对她说,“我一辈子忘不了你,你是我的恩人。”

  如今,王爷爷已93岁,智障的儿子也先一步离开了他们。去年还能骑自行车出去买菜的王爷爷也坐上了轮椅,尽管儿女们给老两口请了保姆,但王艳蕊和乐龄的护理人员仍在坚持上门服务。

  王艳蕊希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再是一句话,而是真真实实的一件事,一种生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韩萌

  如何推荐身边榜样?

  (推荐截至今年12月30日)

  推荐邮箱: xjbgandong@126.com

  推荐热线: 010-67106710

  微博征集:您可关注腾讯微博#发现公民榜样#话题页进行推荐,也可以直接用140字推荐身边榜样,记得加上#发现公民榜样#标签、@新京报。

  手机腾讯网:登录手机腾讯网新闻频道调查·合作板块推选您身边的公民榜样。

  (本版线索由手机腾讯网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