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高校防艾教育够广不够深?(1)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大学生们在防艾宣传周活动上看宣传资料。
上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红十字会的“防艾宣传周”活动在学校举行。

  “三年后,我的目标是中国人民大学,我要让大家看到,艾滋病学校的孩子也是可以考上大学的!”近日,在世界艾滋病日国家卫计委组织的主题活动中,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初三学生璐璐(化名)在人民大学的活动现场说出了心声。

  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艾滋病患者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高考体检和学校复检中也都没有艾滋病的检查项,艾滋病患者可以报考大学。同时,从全国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来看,大学生群体感染者人数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现实中,一些高校对在校大学生中的艾滋病感染者仍然存在一定的歧视行为。

  大学校园歧艾现象存在

  “你愿意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学生一起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生活吗?”当你在大学校园里向学生提问时,你会得到不同的回答,有的会微笑着回答“愿意”,也有的会尴尬地说“不愿意”。

  记者在随机采访时还发现,不少大学生不愿意接受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认为他们“性生活混乱,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人”。还有的学生虽然了解一些防艾常识,但觉得他们“有一种死亡的气息,让人压抑,不想和他们呆在一起。”

  “目前大学校园里确实存在一些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行为。从我了解的个案看,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大学生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老师保密,继续‘悄悄’上学;一种是学校会让学生继续上学,但要求他搬离校园;还有一种则是被直接劝退。有的学生得知自己室友是艾滋病感染者后,会马上搬离宿舍。”孟林是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秘书处协调员,也是目前国内存活最久的艾滋病病人之一,近些年他一直在关注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群体。

  “之前我还接触过一个学艺术的高中生,他报考某市高校时主动告诉学校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于是校方明确告知他不能被录取。后来他据理力争,校方才同意他可以上学,但不能在学校用餐,不能住宿舍,最终这个学生被迫放弃上学。”

  孟林说,虽然国内有法律法规明确表示,艾滋病患者拥有就医、上学、就业的权利,但现实中的歧视,使学生无法继续受教育。

  疾控中心对大学生患者严格保密

  在校园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大学生往往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担心病情发展,另一方面也害怕老师、同学知道。“除了父母和极其要好的朋友,我不会将自己的病情告诉任何人。因为在现在的环境中,这样做肯定会受歧视,何必呢?”一位在校大学生患者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按照规定,大学生通过主动检测、献血等途径被发现HIV呈阳性之后,属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对本人进行一对一通知。“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权利和隐私,我们采取的是‘外松内紧’的服务方式。‘外松’,是指国家政策明确规定HIV感染人群享有就学、就业和婚姻等基本权利,疾控中心不会直接通知校方或用人单位,以免影响他们相关权利的实现。‘内紧’,则指会与HIV感染者保持长期联系,定期与患者见面、检测,我们还会引导感染者动员自己的性伴侣等密切接触人群去检测,避免近距离小范围的扩散。”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控制所所长卢红艳说,对大学生患者的保密措施更严格,目前北京还没有出现医院将艾滋病感染者信息泄露给学校、老师的情况。

  “随着对艾滋病防治宣传的增多,高校对艾滋病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在面对大学生感染者时也会做出妥善处理。”北京红丝带之家办公室副主任韩晶说,去年艾滋病日前后,国内某高校有一名大四学生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这名学生很优秀,即将保研。学校得知情况后,先联系地坛医院为学生看病,同时在学校范围内保密。通过吃药,这名学生很快从急性感染期的症状中恢复了。只是后来他没有选择读研,而选择了回家乡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校园里很多人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基本常识,但真正要面对这个群体时,却产生了畏惧心理。卢红艳指出,人们对艾滋病大都要经历一个“知信行”的过程,从掌握艾滋病传播的基本知识、到逐渐树立科学观念并打破恐艾心理,再到真正坦然地与艾滋病感染者接触、适应,需要克服一些困难。这中间的每一步,都将折射出整个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也将是我们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 高校宣传

  防艾宣传站将推广至80余高校

  学校代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活动形式:“防艾宣传周”、“同伴教育”培训、相关选修课

  “同伴教育”已开展多年

  12月5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红十字会的“防艾宣传周”活动在学校虹远小广场举行,红十字会会员举着“因为爱,无畏艾”的横幅,做着“我们都一样的”手语,发着防艾宣传小册,呼吁大家预防艾滋病传播,告别恐艾心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红十字会会长谢忠强介绍,每年12月的第一周是学校的“防艾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有奖问答来帮助同学们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此外,学校红会的培训部每年都会举行4期同伴教育,每期邀请20位同学参加,经过同伴教育的同学能很好地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

  据了解,目前北京大多数高校都会通过学校红十字会或者相关社团举办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活动,同时,也会定期开展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同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已经开展多年。

  “这些防艾知识,通过同龄人坐在一起聊,通过游戏、讨论等形式来相互交流,传播效果要好很多。”北京科技大学青春红丝带社团副社长李玉山介绍,社团的核心成员都是经历过专业培训、有相关资格证的。这个学期他们每星期都会有一期同伴教育活动,每期两个半小时,二十多人参加,学生都是自愿来的。“有的同学跟我反馈,之前他们不是很愿意来,因为觉得话题敏感。来了之后反而觉得艾滋病根本不可怕,心里也放松了很多。有时一次活动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

  该社团活动部部长李木子介绍,同伴教育互动会有一些游戏,如野火培训就是让同学扮演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模拟初筛、复筛等检测流程,体会那种感觉。同学们还会进行价值观的讨论,比如假设有一粒可以治愈艾滋病的药,是给感染的婴儿、性工作者,还是医生,每个人都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介绍一些基本知识和理念,我们希望能传播一种观念:艾滋病并不可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要‘零歧视’。”

  防艾内容成高校选修课热门

  一些高校在选修课中也会涉及到防艾的内容,如北京大学热门通选课《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会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详细讲解性、生育和疾病防护知识,北科大每学期都开设的选修课《大学生医学卫生保健基础》也会有两个课时专门讲解艾滋病的相关内容。“每年在新生军训时,学校也会组织各种讲座,其中第一堂就是传染病防控知识讲座,里面就会有防艾的内容。”北京科技大学医院业务副院长李素君说,这个讲座在每次的满意度调查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据了解,近日北京市首个青少年健康服务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学生们在学校内就能进行免费的艾滋病检测咨询、领取安全套,这也是安全套发放首次走进校园。鉴于近年来艾滋病感染在大学生中呈流行趋势,防艾宣传健康服务站将推广至全市80余所高校。

  卢红艳也透露,近年来在北京市的各大高校中,受HIV感染的学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其他两种途径传播的基本没有,而男男同性恋人群也已成为大学生中受感染的主要人群。卢红艳认为,必须增加大学生的性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 调查

  多数学生不愿与感染者做同学

  在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国家卫计委艾滋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介绍,从全国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来看,大学生群体感染者人数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到2012年年底,15-24岁的青年学生感染者比例上升到1.7%。数据显示,在大学生感染者数据中,有70%是男男性传播感染者,95%的感染者为男生。

  上周,结合以上数据,新京报联合新浪教育发起“你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做大学同学吗”的网络调查,以下数据截至截稿日12月6日。

  64.6% 选择不愿意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学生一起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生活。

  74.8% 认为如果自己是家长,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学习、生活。

  40.4% 接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以与普通学生共同上课。

  34.7% 认为应该为艾滋病感染人群设立专门的高校。

  D06-D08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新京报制图/张妍

  D06-D07版摄影/新京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