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文化新闻·动态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文化新闻·动态
下一篇

众学者谈“文学陕军再出发”;贾平凹担忧:

“收获两茬庄稼 应当再次播种”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9日的研讨会。她致辞表示:20年前,陕西集中推出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长篇厚重之作,把长篇小说的艺术标尺提升到新的高度。据新华社电

  新京报讯 (记者江楠)1993年,北京5大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废都》、《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八里情仇》和《热爱命运》5部长篇小说,“陕军东征”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被广泛谈论。如今,20年过去,陕西文学再出发的口号被提出。昨日,在中国作协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就“文学陕军再次出发”展开讨论。

  如何出发

  别仅仅用小说表现当下社会

  研讨会上,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陕西文学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丰富起了很大作用,并保持着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持久关注和乡土灵魂的深入探索,是乡土文学的重镇,“于是它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乡土文学如何新开拓的问题。”雷达同时指出,陕西文学中浓厚的底层意识、平民意识,让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即对苦难的神圣化、道德理想的崇高化,“这既感人但同时也是一种局限,有人就认为陕西文学的现代意识、对现代文化的批判性不够,营造文化乌托邦,这也可能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评论家李炳银则认为陕西文学中有一种“小说正宗”的观念,而这也反映出其拘泥凝固的一面。李炳银认为在当下社会仅仅用小说来面对生活是不行的,陕西的文学需要一种尝试新的文学表达方式的自觉,使自己用更为广阔的面貌。

  谁来出发

  优秀新人作家“凤毛麟角”

  贾平凹则回顾了陕西作家发展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代陕西作家出现,代表人物有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到了新时期,路遥、陈忠实、叶广芩等作家形成了第二代陕西作家群。贾平凹说当下陕西文学面临的现状是在收获了两茬庄稼后,应当再次耕耘播种,期待丰收,但陕西年轻一辈的作家产生影响的并不多,这让关注陕西文学的人都产生了一种焦虑。

  这种焦虑也体现在评论家白描的发言中。1985年,白描曾参加“文革”中第一次“青创会”,“当时有人做调研,问我陕西在报刊发表作品的35岁以下青年作家有多少人,我告诉他有1500人。”但白描说自己现在感到非常悲哀,当下陕西文学新人数来数去,都算不出几个,优秀的更是凤毛麟角,“我们说陕西文学再出发,但能出发吗?谁能打出这个天下?文学新军在哪儿?”

  学者陈晓明则对这个问题保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慢”是陕西文学的一个特点,他们对于时代潮流的变化总会采用一种慢的步伐,并用这种“慢”在历史转型中养成一种浩然之气。同时陈晓明也觉得在当下文学的生命力很长,“莱辛、门罗都70多岁才写出最好的作品,托尔斯泰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哈吉穆拉特》也是进棺材之前写成的,所以在今天,文学的生命力很漫长。”

  “陕西文学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乡土文学如何新开拓的问题。” ——评论家雷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