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各个地方和部门,不妨将公务接待年度公开,当作最低的要求,在把年度公开做好同时,可以积极探索,把公务接待公开做得更及时,更细致。
《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近日印发,《规定》对接待活动食、宿、行、迎送及警卫、预算和报销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严控接待范围、简化接待礼仪、限制接待住宿房型、从严控制接待用餐的次数和陪餐人数、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一律不予接待,等等。
不难看到,《规定》涉及面非常之广,吃住行游无所不包,这样的细致的制度设计,强化了对公务接待的刚性约束,有利于进一步遏制奢靡浪费之风。
接下来,《规定》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无疑是民众最为关心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执行的保障,《规定》不仅提出要对公务接待进行审计,加强问责,同时更要求县级以上部门,按年度公开公务接待情况,包括经费支出、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这种借助社会之力,让公众为公务接待审核把关的做法,堪称一大亮点。
此前,公务接待的奢靡浪费,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些治理行动雷声大、雨点小,很重要的原因就公众参与不足。从公务接待标准的设立,到具体费用开支的控制以及治理情况的评估,都是行政部门内部不透明决策和管理。这种缺乏舆论压力的公务接待治理,往往难以给政府部门带来根本上的触动和改变。
公务接待的治理,越透明,越有执行力和威慑力。此前四川巴中市白庙乡的做法,就是最好的例证。该乡政府每月将公务接待的账目和参与人员,在网络上定期晒出后,引起社会震动,留在乡里吃饭的人从此大大减少,不得已用餐的则坚持要补交伙食费。相信未来全国范围内的公务接待公开,如果同样动真格,效果同样不可低估。
公务接待按年度公开,固然是一大进步,但也要看到的是,把一年积累下来的公务接待账目一次性打包公开,面对海量的信息,公众可能难以一一仔细去审核、分辨。此外,一次公务接待,多个月后再公开,时过境迁,许多证据和信息的查证,就非常困难。
所以,未来公务接待公开的操作,不妨进行更多探索。比如,可考虑把频率提高一些,比如按月、按周、甚至发生一笔,就马上公布一笔,做到及时公开,这样就有利于避免监督的滞后性,进一步提高公众监督的质量和效果。
当然,公务接待及时公开,在操作上或许暂时存在一定障碍,但并非不可克服,因为互联网为公务接待公开提供诸多技术便利,比如,利用政务微博,可以便捷地把每笔公务接待信息及时发布。所以,各个地方和部门,不妨将公务接待年度公开,当作最低的要求,在把年度公开做好同时,可以积极探索,把公务接待公开做得更及时,更细致,像白庙乡一样,每一笔公务接待的经手人,参与人等,都予以公布。这就更能让公众看到公开的诚意,也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