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7:特别报道

禁痰使者:街头劝人把痰擦干净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12月4日,西单,一名志愿者劝阻几名往地上丢烟头的年轻人,经劝后他们自觉捡起烟头。
12月4日,西单,王涛(左)和一名志愿者劝阻正要闯红灯的老奶奶,并将她搀扶到安全区域。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德行录】

  王涛(42岁)

  社区:西城月坛街道公安社区

  “您好,您刚才是不是朝地上吐痰了?我们一起把它擦干净好吗?”

  对王涛而言,这样的话,已记不清说过多少遍。2006年开始,王涛利用业余时间在各公共场所劝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排队、“中国式过马路”等不文明行为。服务时间超过4000小时。

  2009年,王涛正式注册成立绿色啄木鸟环保公益协会,王涛任会长。如今,这个协会已招募超过2000名会员,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每周,会员们都会在北京各街道、社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

  【榜样说】

  我希望天下无痰,但更希望迎来一个天下没有志愿者的世界。

  ——王涛

  12月4日早上10时13分,西城区华远街与中京畿道交叉路口,一名骑车的老人看两侧道路无车经过,欲闯红灯时被王涛拦下,“大爷这样太危险了。咱等绿灯亮了再过啊。”

  10点40分,西单文化广场东北角,6位抽完烟的年轻小伙子不约而同地将烟头扔在地上踩灭,王涛走上前,“咱们发扬发扬风格,把烟头捡起来好吗?”6位小伙子连忙俯身将烟头捡起,丢进王涛递上的塑料袋内。

  11时52分,小石虎胡同内,一名男青年咳嗽两声后,将痰随意地吐在地上。“刚才您是不是吐痰了,咱们一块儿把痰擦干净行吗?”王涛边说边递上纸巾。男青年红着脸将痰擦净后,不好意思地笑着离开了。

  这天早上,王涛和绿色啄木鸟环保公益协会的6名会员一起,身穿绿马甲,在西单文化广场附近劝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和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两个多小时内,烟头、废纸、痰液装了整整两大塑料袋。

  这样的活动,王涛坚持了7年多。

  随地吐痰

  成了国人“标签”

  2005年的一天,王涛的一位美国朋友来中国游玩。没过几天,这位美国朋友就发现了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总是随地吐痰?”

  “当时我向他解释了两点原因,一是空气污染,二是多年习惯使然。但其实,说这话我也觉得心虚。”王涛笑称,这位美国朋友的问题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没想到,在外国友人眼中,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竟成了中国人的‘标签’,这是挺丢脸的事情。”

  那次谈话后,王涛心中就萌发了“禁痰”的想法。2006年初,他恰好收看了一档名为“寻找吐痰人”的电视节目。节目中,摄制组在西单架上摄像机,每当摄像机捕捉到有人吐痰,志愿者就会走上去劝导吐痰人把痰擦掉。

  “如果他们不愿意擦怎么办?”王涛当即决定,“我来替别人擦痰。”

  初次行动

  挫折与成就共存

  2006年“五四青年节”那天,王涛穿上西装,来到天安门广场。“我特意选择这天作为自己志愿服务的开始,就想借青年节和这身行头为自己鼓劲儿。”即便如此,王涛心中仍十分忐忑,“说话的方式、内容已在家练了好几天,但实际在现场,还是会觉得不好意思。”

  王涛担心自己的劝阻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他攥着纸巾,在广场上兜圈。在一辆售货车边上,“咯”的一声引起王涛注意。王涛循声望去,“是一个30多岁的男的,挺壮。我心里也有点儿紧张。”

  王涛鼓起勇气,“先生,刚才是您吐痰的?”话音刚落,这位男子就抛出一连串问题,“怎么了?”“你干什么的?”“谁让你干的?”王涛明白,对方心中带着火气,便耐心解释道,“我是志愿者,是我让我自己干的,您要不擦的话我来帮您擦。”

  “当时他周围的朋友看到这么一出,都劝他自己擦。这位先生也觉得不好意思。后来我送了他一包纸巾,提醒他不要再随地吐痰了。他挺感谢我。”回忆起第一次,王涛说既有挫折,也有成就。

  “但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也就顺理成章地走下去了。”王涛说。

  遭遇冷脸

  被劝者挥拳相向

  “不文明行为一旦养成习惯,一时半会很难纠正。”禁痰7年多,王涛常遭遇对方的冷脸,甚至差点挨打。

  一次,王涛在上班路上看到一位男子边打电话边吐痰,王涛便跟在男子身后。等男子打完电话,王涛赶紧说,“您好,我是志愿者,您看能不能帮着把刚才吐的痰擦一下。”男子一张嘴就辱骂王涛。无论王涛怎么解释,这男子还是骂不绝口。

  无奈之下,王涛擦掉了痰液,并尾随这男子上了一辆公交车。他故意坐在这名男子身边,“当时我还是希望能够说服他改掉陋习,但没想到这名男子一把抓住我的衣领,抡起拳头就打过来,还好我躲了一下。”

  一位老人看到这一幕,赶紧将王涛拉开。“后来我就一直坐在边上,心里特别不好受。”

  至今回忆起这一幕,王涛仍有些心酸,“当时挺委屈的,更难受的是人们不理解。”但王涛说,7年多的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很欣慰。

  2006年,西单文化广场附近卫生状况很差,“尤其是文化广场往北的街道,很多小吃店,地上都是瓜皮果壳、烟头竹签。”王涛回忆,当时光一天就要用掉20包纸巾,自己和其他志愿者都把西单当做志愿服务的“大本营”。如今,两包纸巾就可以清洁干净。

  感动他人

  志愿队伍日益庞大

  更令王涛高兴的是,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2009年,绿色啄木鸟环保公益协会正式注册成立。王涛解释,“人们的陋习就是这座城市的害虫,而我们志愿者就像啄木鸟一样,眼中不能包容这些陋习。”如今,整个协会的会员已超过2000人,年龄最大的已过耄耋,最小的刚上小学。

  27岁的赵荣现从事金融行业。她说,自己一直很敬佩活雷锋,但相比与下水救孩子这些“需要瞬间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王涛的工作更让她感动。“他每天做的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这些不被我们注意的小事却往往蕴藏着更大的难度。”

  退休职工陈颖怡在2011年经人介绍加入协会,现在,她主要负责西城南区分会的工作。“我之前就在很多地方做志愿者,也接触了很多人,但最令我感动的是王会长。您想,他能用双手去接一位老人的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如今,“绿色啄木鸟”已与政府合作,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但即使如此,资金缺口还是比较大。但王涛坚称,即使没有任何资助,公益事业也要永远做下去。

  新京报记者 朱自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