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高密度的城市里,创造出像传统城市中的那种“空”是很重要的,那才是生活和思想发生的地方,它不但带给城市绿色和生机,也能带给城市自由和内涵。
我每次都被人问,你老说北京的四合院这么好,那你设计那些高楼干什么?未来的建筑怎么不能像四合院那样。我说不可能再盖新的四合院了,老的四合院怎么保护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新城市怎么去设计,它的密度和环境怎么安排,这都是新的挑战。现在北京这个人口规模,每家一套四合院,那北京就直接和天津连上,四合院都得铺到海里去了。
我小时候住的四合院,现在住公寓楼,多层。我当然喜欢四合院,可现在没有多少人有条件再去住四合院了。我认为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不容易,他们放弃了很多东西,但是上千万人生活在一起,在放弃个人欲望的同时,也实现了共享、效率,创造了新的文化和文明,我甚至认为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是高尚的。
可是,难道没有四合院的未来大城市就一定要不见绿色,充斥毫无人性尺度的街区和生硬的摩天大楼吗?没有了土地、树、鸟,没有了邻里空间,别说个性,我们的城市连人性都剩的不多了。
最近我的一个日本设计师朋友,原研哉在北京做了《House Vision未来新住宅》的讲座,这是他在日本的一个建筑展,邀请日本著名的企业和建筑师合作,推出一系列创新居住模式。他希望通过多样而优秀的住宅设计来改变公众的生活方式,继而能成为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通过自下而上来改变城市的格局和面貌。
住宅,在中国也是大问题,只不过更多人关心的是生存问题,房价的问题,城市就这样成为政治和经济的产物,而不是真正关于生活的。在中国,无论是地产商盖的豪宅,或是政府盖的保障房,其实都是被统一设计过的,模式化、产业化的,一户和另一户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多样的价值观和个人化的品位和文化诉求为前提,城市是不可能实现人文的,日本建筑师所希望的那种自下而上的生活方式变革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其实老北京自上而下的城市格局同时也表现了一种在统一中的高度的自由。作为皇城灰色背景的胡同四合院,成了这座城市积淀文化和生活历史的最好土壤。院落里的空间是关于人的,人在这里感受自然、生命和四季的变化。院落和公园、广场不一样,它与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一种“自然而然”的相处方式,在城市里,建筑仿佛消失在这种自然的渗透之中。正如老舍写到的“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间有‘空儿’,在这些‘空儿’里有树有鸟,每个建筑倒不需要显示自己。”庭院是一种格局,它让建筑消失,自然发生。这是一种东方人理想的生活品质,一个有山有水、有“空儿”的城市中心,也是北京有别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的独到之处。
可以说,没有人不喜欢庭院。但是在现代高密度城市里,庭院却越来越稀有。人们不得不生活在空中,缺少庭院,缺少户外花园和平台,这一切都使得现代建筑里的人与自然割裂了开来。其实在高密度的城市里,创造出像传统城市中的那种“空”是很重要的,那才是生活和思想发生的地方,它不但带给城市绿色和生机,也能带给城市自由和内涵。
于是我开始设想漂浮的庭院——把庭院叠起来,城市中形成立体的“空儿”,将这些庭院或者平台错落地堆砌成立体的“山”,室内的景色与室外的庭院交融在一起,建筑犹如城市中一片漂浮的园林。这样的微型山水也许可以摆脱现代城市的无趣,而以一种新的方式继承传统居住空间的一些特征,逐渐生长,相互匹配,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但是每一次当我试图把庭院,花园和平台引到空中,将绿地放进高层,都要面对无休止的争论,就是因为现在的建筑法规中总是要把这些绿化和公共空间计入建筑面积,这样的规定对高层建筑的革新形成了很大的障碍,使得高层建筑追求利用率的最大化,而放弃立体庭院这样的想法。我反倒认为,法规应该像严格要求地面绿化率一样去要求高层建筑中的绿化率,鼓励高层建筑中的庭院,花园,阳台和公共空间。
前一阵,最牛的北京楼顶假山花园被强拆了,我听到很多建筑师开玩笑说,平时抱怨城市缺少绿化,建筑像方头方脑的钢筋混凝土丛林的不也是我们的市民吗?如果这不是某“大师”的豪宅别墅,而是高层建筑屋顶的一个公共花园,那么它的命运应该是不同的吧。
(作者系建筑师)
马岩松邮箱:mayansong@i-mad.com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