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德行录】
刘青春 35岁
社区:东城区板厂南里社区
他不是电工,居民家里灯坏了,总爱找他帮忙修理;他不是门卫,居民在外不便签收快递时,总爱让他帮忙签收;他不是居民的亲人,却把崴脚的阿姨背到四楼;他上门给老人理发,从不多收钱,骑着电动车,穿过一个个社区,乐此不疲。
他是一名社区理发师,在一间8平米的理发店内,帮助他人,给社区居民带来实惠和便利。
【榜样说】
这些年有不少心酸,也有不少快乐,我会继续把工作做下去,继续帮助他人。
——刘青春
在东城区板厂南里社区一家8平方米的便民理发屋里,刘青春有着多个角色——老板、理发师、洗发小工。而在居民的心中,他不仅是理发师,还扮演着电工、门卫,甚至亲人的角色。
上门理发顺带搞卫生
12月5日上午,刘青春拎着黑色的工具箱走出便民发屋,骑上电动车,往夕照寺西里3号楼方向驶去。他准备去给85岁的商大妈理发,年轻时,商大妈过度劳累使膝盖受损严重,左腿严重弯曲,走起路来十分困难。
看到刘青春后,商大妈拍着小刘的肩膀连连说:“小刘人好、实在,不是光说,有行动”。
刘青春放下工具箱,把椅子摆在屋子中央,慢慢地扶着商大妈坐在椅子上。他把工具包系在腰间,然后把围布一抖,围在商大妈的身上。
“昨天我去拍照,没理发,拍出来的照片就跟小疯子似的”,虽已上了年纪,可商大妈对自己的形象还是很在意,“年轻的时候,我形象可好了”,商大妈说。
来商大妈家理发,已不是第一次了,不用过多沟通,刘青春就知道商大妈喜欢的发型。5分钟后,刘青春剪出了一个轮廓,他左看看、右看看,问道:“大妈,咱这鬓角留不留?”
“剪掉吧,赶明儿还想上你那烫个头发呢,先剪个基础”,商大妈笑起来。
剪完后,刘青春用海绵扫走落在大妈脸上的碎发,然后把大妈身上的围布摘下,扶她坐在另一个干净的椅子上。
“大妈,您簸箕放哪了,我给您扫扫”。刘青春把掉落在地上的头发扫得干干净净,把椅子放回原处。
“每次来都这样,把地弄得可干净了”,商大妈连连称赞。临走,商大妈剥了块糖喂给刘青春,他谢过大妈,离开了。
义务客串门卫和电工
给年轻人理发,刘青春收15元,上门给老人理发,虽然要多花他20到30分钟的时间,但他只收10元。刘青春的这份敬老心感动着社区里的老人,所以每当他外出给老人理发时,张女士等几位居民会主动帮他看店,招呼来理发的顾客等候一下。
张女士是板厂南里社区的一名老住户,几年前在这儿理过一次发后,喜欢上了这个实在的小伙子。
“手艺特别好,还经常给邻居帮忙。”张女士说,前段时间她的脚崴得厉害,住在四楼的她无法上楼,刘青春知道以后,一口气把她背上了四楼。
除了理发之外,收快递、修灯等方便居民的事情,刘青春也会“搭把手”。
板南社区内曾有一位住户,因工作原因,无法及时回家取快递,便打电话给刘青春,希望能够让快递员把快递放在便民发屋内,刘青春二话不说便答应了。刘青春每次签收完社区居民的快递后,便将它们一件摞一件,整齐的摆放在发屋内。后来找刘青春帮忙收快递的人越来越多,有时遇到大件的快递,仅8平米的发屋放不下,他便将快递拿到自己的家中——一间10平米的小屋内。
“居民拿快递不方便,快递员一趟趟跑也很辛苦,我想能帮的就帮一下”,刘青春说。
刘青春在做美发前,曾在技校学过3年电工,一次在给75岁的张大爷理发时,张大爷提到自己家的灯坏了,想找人修理。刘青春马上将修灯的活揽到自己身上,“大爷,我学过电工,我就能给你修,不收钱”。慢慢的,社区里的居民都知道刘青春会帮人修灯,有的时候一些没在店里理过发的居民,也会找他帮忙。
曾遭误解但问心无愧
刘青春说,他1999年从长春老家来到北京后,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后来经朋友介绍,2008年,他在板厂南里社区开了这家理发屋。这个社区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老式小区,邻居们相互之间都很熟识,这种氛围他很喜欢。在他的手机里,存着很多电话号码,“名字就是老人的姓氏加上门牌号”。很多老人最初是由儿女们领着到店里来理发,双方认识以后留下电话,他再上门理发。
“原来曾有顾客误解我,觉得我做这些事,一定是别人给我什么好处”,刘青春说,他只求问心无愧,“我不求回报,帮助别人让我觉得很快乐”。时间久了,社区居民也拿他当自己人,谁家做了好菜好饭,总惦着他。
据统计,五年下来,刘青春给30位老人上门理发超过200次。
板厂南里社区党委副书记赵淑玉说,刘青春做的事情虽然都是小事,但值得社区居民学习。他助老、爱老,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馨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黄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