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雾霾持续袭击全国25省,长三角地区最严重;专家称污染物是其主要原因,气象条件不是
| ||
| ||
|
(上接A19版)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打了一个比方:屋顶越高,空间容量也越大,反之则越小。相对地面而言,平时的大气混合层高度可以达到两三千米,但到了静稳低压气象条件下,混合层高度会一下降到二三百米,这意味着大气容量缩小了10倍。
污染物如同密闭在一个高压锅的容器内,难以扩散。
但是,这种天气是冬季常发的,为何唯独今年或者近几年雾霾严重呢?
王跃思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出现变化,水平风逐渐减小,使得中东部冬季寒潮减少,“冬季没有那么多干冷的西北风了,污染物更不容易扩散。”
这种气候变化对雾霾到底有多大的作用?王跃思称,短期内科学界还不会有个定量的答案,“但肯定是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王跃思强调,此次雾霾出现首要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如果没有任何污染源,出现这次长三角的气象条件,形成的会是大雾。”
王跃思还作了一个比喻:如果将大气中的雾比作一锅清水,细颗粒物比作一把米,各自都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则相当于将小米和清水“煮成了一锅粥”,变成了霾。
新京报记者此次采访的多位专家,也表达了污染物是主因的类似观点。
“常年来讲,长三角的气象条件,特别是上海等沿海城市,要比北京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说,上海不像北京等京津冀地区,有山脉挡着污染物的排放,海陆风较为强劲,这次却雾霾更严重。
吴兑则从观测数据出发,认为近些年,气象因素始终是比较稳定的,处于正常的周期性变化之中,所以很难说,雾霾是因不利气象条件的增多。“气象变化是周而复始的。即使有极端的气象条件,同样也是周而复始出现的。”
王跃思还认为,人类活动的增加、污染物的增多还会反过来影响气象条件。比如土壤、水域的减少,污染物对阳光的阻隔等,都会使得对流减弱,更不利于雾霾的扩散,形成恶性循环。
哪些污染物是元凶?
“虽然燃煤相关的排放京津冀地区更集中些,但在长三角的城市,燃煤量也不少”
面对霾天,网络上有网友调侃“京派霾”和“海派霾”的区别:“一个带有涮肉的酣畅感,一个带有猫屎咖啡的细腻和情趣。”
事实上,根据王跃思的分析,网友的调侃也有些道理。南方的霾和北方的霾,在污染物来源上,的确有差异。
追溯两地PM2.5中无机物的来源,北京是硫酸盐略占多数,比例达30%左右,到了南方,这30%则变成了硝酸盐。
王跃思称,这证明后者除了和燃煤电厂有关外,与石油化工、汽车尾气等也有着较大关系。
长三角和长江流域还有着相当密集的石化工业,在和汽车相关的塑料、橡胶、轮胎等制造上,同样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
密集的电子工业、制造业、喷涂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形成雾霾的来源。此外,引起王跃思注意的是,这次长三角的雾霾过程中,黑炭、铵盐的比例也较高,说明南方地区农业污染源也很显著,说明在化肥施用、养殖业、秸秆焚烧过程中,依然在排放较大量的氨气或铵盐。
不过根据专家的分析,京津冀、长三角两地区也有相同的污染物来源,比如燃煤排放。
“虽然燃煤相关的排放京津冀地区更集中些,但在长三角的城市,燃煤量也不少。”贺克斌说。
马中此前在一个关于火电行业的内部报告中看到,三大经济中心的火电装机容量,京津冀和珠三角都占全国的7%,但长三角占了17%,比前两者加起来总和还多。
“长三角经济发展非常快,需要用电。”马中说,虽然国家也在通过西气东输等计划,缓和东部用电的紧缺,但很多地方为节省运输成本,还是选择了电厂烧煤,本地产电。
排放减少抵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只有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赶得上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空气质量才不会比以前还坏”
马中最近在新闻上读到了《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发表的议论。孟非称,民众少开车解决雾霾是转移注意力的说法。
这位“非专业人士”的说法引起了马中的思考。“我觉得他说得是有道理的,现在我们管机动车管得很紧,限购限行政策很快就出来了,但工业污染源到底管住了没有?”
目前,我国采取总量控制政策,每个地区每年都要将四项主要污染物的总量下降一定比例,这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污染有关。
其中,氮氧化物是“十二五”新增的指标,氮氧化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规划要求五年减排10%。
今年之前,我国的氮氧化物都每年增加,2011年,我国上空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400万吨。今年上半年开始对其进行控制后,依然“不降反升”,下半年开始才出现下降趋势。
“只有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赶得上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空气质量才不会比以前还坏。”马中说,10%的减排要求,分配到五年中,平均每年减少的也只有2%,这个速度远远落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要求大量燃煤的电力,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环保部门统计的减排指标,取的多是大企业的减排量,大量的小锅炉房等单位的排放量并未统计入内。“另外,所谓的减排企业是不是真减了,这还说不清楚。”马中说,企业超标排放、偷排的数据现在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政府应该像管车那样严格监管工业的排放。”
雾霾东进,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如果内陆还遵循着中东部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中西部地区的污染也会越来越严重,我国霾污染区域将进一步扩大”
一头一尾,2013年,发生了两场大的雾霾。
今年元月雾霾事件,直接促成了“大气十条”的出台。于是,与1月份雾霾不同的是,12月份的雾霾,有了大气十条的指导后,25个省的很多城市,将“大气十条”以及雾霾响应的应急措施用在“实战”上。南京市自哈尔滨之后,成为第二个在雾霾天下令中小学停课的城市。
“这次采取的措施比1月份更严格,地方上都在发预警,各部门协调,停下了很多污染源。”环保部一名官员评价道。
不过,这次中国东部的大范围雾霾还是给不少人提供了一些新的警示。
“这次雾霾从京津冀、黄淮海、长三角一直到长江河谷,这么连成片,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吴兑说,“这说明各地都在高速发展,这次雾霾说明各地的排放量都远超过大气所能容纳的程度。”
王跃思也有同样的判断,雾霾范围扩大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一部分污染企业正从中东部地区往内陆迁移,如果环保门槛不提高的话,就会令污染范围更加内陆化。
“如果内陆还遵循着中东部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中西部地区的污染也会越来越严重,我国霾污染区域将进一步扩大。”他警告道。
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出台之后,有人曾问贺克斌,计划都开始做了,今年冬天是否还会出现雾霾。“经济还在继续发展,大气十条刚刚做起来,不排除还会出现1月份那样严重的雾霾。”他曾对新京报记者说。
12月份,果真出现了贺克斌预测的情况。可以想见,此次雾霾也应该不会是最后一次。
“污染物总量必须下降,达到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空气质量才会真正好转。”贺克斌说
环保部门的官员李牧(化名),也对前述专家有关京津冀出现雾霾天数“拐点”的说法,不予认可。
“如果拐点已经到了,那为什么还要颁布大气十条呢?……大气十条中明确写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区都是重点。”李牧说。
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也认为,现在说拐点有点为时过早,“真正的拐点要以实现2017年的目标,整体空气质量改善为标准。”
A19版-A20版/新京报记者 金煜 朱柳笛 实习生 王磊 杨雪 北京、上海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