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书评周刊·候选好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书评周刊·候选好书

2013好书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慢骑中国》 传叔银

  重庆出版社 2013年8月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南京到拉萨:5000公里心路历程”,讲述了2011年传叔和麦阔两人骑车横穿中国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纯粹的游记,不贩卖风景,不浮躁发图求点赞,而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了解骑行尤其是天路骑行所必须注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慢骑”,我们能够对眼前的生活展开反思,走天路的同时走心路,知行合一。

  《止不住的梦想:一个农民工的生存日记》 姬铁见

  九州出版社 2013年8月

  姬铁见是一名退役军人,退伍返乡后跟随老乡外出打工,常年在广州、北京等地漂泊,在打工之余坚持写作,记录自己和工友的所见所思所感,其中有歧视、伤痛、劳累,也有温暖、思乡和理想,呈现出了底层农民工真实的生存状态。在如今这个梦想被滥用、异化的时代,姬铁见写下的农民工生存日记,使得“梦想”这个词语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它原本含有的激情、敬畏、向上的意义。可以说,这才是最为切实的中国梦。

  《只有医生知道!2》 张羽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11月

  “我是从真正临床工作的水深火热中摸爬滚打过来的,故事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切的,科普是动真格的”,这是《只有医生知道!》一书作者、医师张羽的独白。在续集里,她接着讲故事说科普,教人们识别过度医疗陷阱,告诉大家更多高效备孕、封山育林的妙方,用案例阐述不采取避孕措施的危险后果,讲述生动直观的性教育知识,力图帮助女性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爱护并且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让女性真正掌握自己的身体、命运和生活的方向。

  《欠条》 刘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刘美松是现居深圳的湖北籍诗人,江湖上他自称“一回”,这一回,他玩真的,居然身无分文,自驾100天,跑了28510公里路。一路上,他写下了222张欠条,赊账近5万元,最大一笔欠条金额为5742元,最小为10元,打下欠条后,三天内,他的太太会通过网银把钱还给对方。这些数字,考验着刘美松,也拷问着国人的诚信。在百感交集的旅程中,刘美松希望引起人们对诚信状况的关注,更希望社会能建立、完善诚信机制。他对记者说:“我这么做,不是去证明信任的存在,信任不需要证明,它就在我们心里。”

  《岛屿书》

  朱迪丝·莎兰斯基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年1月

  德国80后自由写作者、设计师莎兰斯基的这本书,描述了50座位于世界边缘的岛屿,她从旅行着手,并不刻意提供旅行指南,而是以岛屿为剧场,上演了一幕幕孤独、疯狂、希望、绝望、恐惧、苦难交集的小型戏剧。在莎兰斯基的笔触下,被放逐的奴隶在岛上寻找最后一线生机,暴动的船员瓜分死去的老鼠,亚当和夏娃在岛上和不速之客互相追杀,骗子当女王,原子弹引爆,故事闻所未闻,漫无边界。从此种意义来说,岛屿既是天堂,也是地狱,既漂浮于世外,又深陷于现实的泥淖。

  《古书之美》 安妮宝贝、韦力

  新星出版社 2013年1月

  此书最大的特点是作家与藏书家合作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美。畅销书作家安妮宝贝对藏书家韦力的长篇访谈,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展示出古书在版本、纸张、装裱、刻印等方面的精致之美,缅怀了古书历经百年递嬗的艰难历史。通过访谈、古书照片、被分享的背后故事,读者可以体味到一种日益稀薄的匠人精神,更能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里某种难以言表又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美是接近美的方式,《古书之美》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 詹姆斯·韦斯科特

  金城出版社 2013年4月

  一只蝎子停留在女人的脸上,这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一书的封面,我们可能并不想知道那只蝎子是否有毒,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目光完全被阿布拉莫维奇吸引住了——她戏称自己是“行为艺术的老奶奶”,事实上,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这本书即是阿布拉莫维奇艺术生活经历的展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她用自己的身体做材料,挑战身体和精神的极限,创作出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过目难忘的行为艺术作品,打破了视觉艺术的边界,甚至包括她与同为艺术家的恋人乌雷相视动容的爱,共同达成了一种传奇。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小津安二郎

  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5月

  在某个电商网站,《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与《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被组合在一起捆绑销售,如果贴上一个共同标签,两人都是“传奇”。小津安二郎是日本电影的传奇,他以手艺人的固执拍电影,又随性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传递着温暖与清凉,余味绵长。学者止庵十分推崇小津,他认为:“有的导演令人敬畏,小津则使人觉得亲近。我是说,使处于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觉得亲近,而且深深为之感动,这种感动还不是‘一次性’的,小津的电影最当得起‘常看常新’、‘愈看愈深’了。”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迈克尔·苏立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5月

  牛津大学教授迈克尔·苏立文上世纪40年代来到中国,他毕生专注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传播,是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国际权威和引领者。毫无疑问,这得益于他和数代中国艺术家和诸多艺术机构的往来,这也是《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的成书基础。译者之一的陈卫和认为,苏立文“将直接观察与亲历体悟,以及常年与世界各地的中国艺术家保持密切交往的经验,延展成一种‘在场的’叙事风格,好似一位无时不在的目击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直觉洞见,描述得鲜活生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