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实的史料和扎实的考据,使得《陈独秀全传》成为这一领域无法绕过的著作。
《陈独秀全传》 唐宝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7月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到创建中国共产党;从受人尊敬的政治领袖到身陷囹圄的阶下囚;从狂热的革命者到冷静的反思者,陈独秀的一生充满着极端性格导致其大起大落的戏剧性,由此也带来了对其评价的两极。长期以来,“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等定性使得陈独秀在历史中面目模糊而机械,唐宝林以近30年的研究恢复陈独秀的原貌。辩诬和分析成为了本书的重要使命,故事与可读性则并非作者之长。翔实的史料和扎实的考据,使得《陈独秀全传》成为这一领域无法绕过的著作。(by 张弘)
爱,不过是化在了这样的旧秩序里,成为血液的一部分。
《平如美棠》 饶平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5月
饶平如先生的文字好,真切,细微,又从容简净,难得他的人又好,有静气,所以能见到万物纷乱中的安宁。他写少年时江西南城普通人家的生活,以及随后大战乱里的分离与相守,无意间为我们展现出那个早成烟云的旧时代里最不应该成为烟云的人文素养。这些故事,其主题,未必是我们今天动辄提及的爱情,只是一种忠贞,它源自一代人幼年时镌刻下的记忆,这记忆里,尚有令人思之泪落的天真光洁的社会秩序。爱,不过是化在了这样的旧秩序里,成为血液的一部分,才得以不管不顾外界的变迁,永不止息。(by 张定浩)
无论是对诗人曼德施塔姆的创作,还是对整个时代,该书都是至关重要的途径。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
曼德施塔姆夫人写下的这本回忆录,与其丈夫的诗歌一样,优雅、骄傲,拥有贵族气,即便写下的是铁幕统治下的残酷现实,是暴政时代人性的扭曲和失格,也并未给人失真的感觉,而是真实且富有张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曼德施塔姆夫人写下这一切,时至今日,其中的恐怖、黑暗与苦痛仍然清晰可感,这是本书最引人深思之处。当我们深入探究,无论是对诗人曼德施塔姆的创作,还是对整个时代,该书都是至关重要的途径,正如译者刘文飞所写,“该书是一份历史的证词,更是一段文学的记忆”。(by 吴亚顺)
郑也夫先生可贵之处,在于他看似仍在批判别人已在批判的对象,却总有独出机杼之处。
《吾国教育病理》 郑也夫
中信出版社 2013年10月
病理有了,当然也得开药方。郑也夫先生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看似仍在批判别人已经批判很久的对象,却总有新见迭出、独出机杼之处。学有专攻,血仍未冷,因而所见颇深,所议颇中。无论教育中人,或者身为父母,均应关注。对教育之病,若光从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难免只见一斑。而若辅以政治学、社会学诸种视角,也许更能切中病理的核心。基础教育之殇,已是众所周知,批判诚然可贵,理性建言之重要,更加无可替代。但显然,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良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倒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by蔡朝阳)
书中处处显示出他对儿童的理解和对童年的尊重,这正可与黑柳彻子的回忆遥相呼应。
《爱哭鬼小隼》 河合隼雄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
这是一本有思想的童年生活回忆。在日本,似乎早有这一类回忆文的写作传统。周作人翻译过文泉子的《如梦记》,其中有对明治时代日本乡间家庭与学校教育感人传统的描述。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写出二战前一所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破学校里的美好。本书作者河合隼雄是日本当代重要心理学家,写过分析儿童心理的《孩子的宇宙》,所以,这本写他儿时生活的书,绝不可能是此间流行的那种消遣之作。书中处处显示出他对儿童的理解和对童年的尊重,这正可与文泉子、黑柳彻子的回忆遥相呼应。(by刘绪源)
透过苏立文的视角,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艺术的追求和新生。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迈克尔·苏立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5月
今年9月28日,迈克尔·苏立文在牛津大学去世,享年97岁。我们对于《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的喜爱,既是因为敬意,亦是对其连接东西方的努力的肯定。苏立文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来到中国,是20世纪第一个系统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西方人,被誉为“20世纪美术领域的马可·波罗”,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国际权威和引领者。透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或者说透过苏立文的独特视角,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艺术的动荡、追求、怀疑和新生。(by 吴亚顺)
作者深深扎根于本土的问题意识,又有对世界的广阔视野。
《共同的底线》 秦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
当中国进入新世纪,改革进入深水区,种种“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又重新浮上水面。共识不易求,底线或可觅,作者努力辨析思想观念之异,而又努力在异中求同,致力于阐明一些“主义”本来就重合的部分,澄清许多争论者隐含的共有或应有的前提,从而不仅自身坚守这一底线,而且有理据地寻求尽可能广泛地形成基于这种底线的共识。作者深深扎根于本土的问题意识,又有对世界的广阔视野,其书同时富有历史感和前瞻性、经验实证性和理论思辨色彩、忧国忧民心和昂扬精神,是一部富有学识的思想杰作。 (by 何怀宏)
大数据时代,人们将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
《大数据时代》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
互联网改变生活,已经在我们身边确切发生。大数据时代,昭示着这一改变将更为深刻。它意味着随机采样的淡出,此前不可能实现的完整统计和分析将以全貌完整出现。由于处理了众多的数据,精确度已经不再成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将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观点从科学的角度,挑战着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
(by 张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