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力
性别:男
籍贯: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
生前职业:共识网内容总监
去世时间:2013年12月1日9时30分
去世原因:肝癌
终年:31岁
【逝言】
“我们恐惧的不是病毒,不是疾病,甚至不是死亡,我们恐惧的是被孤立,被遗弃,我们恐惧的是被别人看作我是一个被咒诅的人。其实,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爱里没有惧怕,靠着爱,我们能胜过疾病的咒诅,能胜过恐惧的权势!”
——王科力《病中碎语》
【寄语】
一个仅仅三十岁的,面对日益迫近的死神威胁的青年,能够写下这样平静的文字,说明,他走过的三十年,长过有些人的70年、80年。
——《共识网》负责人周志兴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其能否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并以什么方式留存下来。科力的一生或许是平凡的,却是有意义的。他用自己的付出谱写了一曲短暂而充实的生命乐章,他的音容笑貌必将留存在我们众人的记忆中。他对于生命的担当本来应该是一种做人的常识,只可惜在当代中国社会这样的年轻人实在太少了。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千帆
如同在我的孩子面前一样,在科力面前,我是觉悟不够的生命,他是相对成熟的生命。这份担心多余。听听科力最后的话说得多好:“生命神奇,不要悲伤”。
——独立学者 柳红
王科力一共发了5024条微博。
一位读过他大部分微博的网友评价:5024条中,前5021条是留给这社会和时代的;最后3条留给了他自己和所有知道他名字的人。
声音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是指导我对人世百态看法的一个金原则,人生苦短,这是我恣意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理由。”
——《病中碎语》
他微博关注的内容涉及时事、法治、历史、经济……他将很多行业知名学者的言论记录下来。
作为共识网的内容总监,王科力负责稿件的审核与上网,多年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事件。在同事眼中,他并非中庸之人,“在微博里,他关注民生、针砭时弊,发出一个‘草根’的声音,他是个战士。”一位同事说。
王科力喜欢与一些时评人、作家讨论当下社会问题,历史学者雷颐与他结识,是在赶赴一个专题访谈栏目的路上。“堵车了,我们在同一辆车里交流,小伙子很有观点。”雷颐说,作为“草根”,他是位有鉴别力的思想者。
5024条微博中,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2013年5月6日起,他在微博里消失了半年多。而此前的3年,他平均每天就会发一条。
那半年多里,没在微博、微信、校内等各种社交平台写过一个字,他患了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癌。
2013年11月22日,王科力发布了他最后的三条微博。
他被一句话深深触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是苦难的问题。
在这三条微博里,他提到了“感谢、爱、恐惧、权势”的字样。很多网友读后,感觉一个人生命末期的这些文字“平静,有重量。”
“生命神奇,不要悲伤。”是他留给这世界最后的声音。
回报
“语言是那么苍白,我甚至不知道怎么说感谢。这种只有付出很可能没有回报的爱,至今仍激励着我。”
——《病中碎语》
很多人记挂着病床上的王科力,一位同事兼兄长平时省吃俭用,几乎没打过车,却送来了一万块钱;年长的阿姨和弟兄姐妹炖了鸡汤鱼汤,坐近两个小时公交送到医院;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弟兄听说科力睡不好,天天晚上过来教他打形意拳。
很多同事回忆起还在办公室里的王科力。
乐观、体贴、贫嘴、谦逊,可以因为一条稿子跟同事反复争执,可以在寒风乍起的清晨跑很远的路帮同事买早餐。
“他辛苦,他自得其乐,他说自己就是吊丝,他用自嘲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同事李木子说,在年轻人居多的网站,这个内容总监是“最不像领导的领导”。
工作之余,王科力喜欢组织同事们聚会,在自己租的房子、单位附近的小饭馆,大家把酒言欢、玩杀人游戏。
“永远总想着别人,又很怕麻烦别人。”袁训评价这位校友兼同事,“病重那段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一天晚上,他突然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是关于颈椎保健方法的,他知道我颈椎不好,自己病重还惦记着我”。
病痛
“死没什么可怕的,得知患了癌症之后,我的恐惧大概持续了30秒钟。”——《病中碎语》
王科力曾跟同事韦雯笑谈自己名字的由来,“我爸对我弟寄予厚望,取名王清政,指望他有个一官半职。当我弟高考考了300分以后,我爸想明白了,说清政廉洁造福百姓看来是不行了,还是看我大儿子的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啊!”
1982年9月24日,王科力出生在河南商丘市民权县郝庄村一个贫困家庭,子女中,只有王科力和弟弟王清政得到读书的机会。
2000年,王科力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但因家境拮据,读完大一便被迫退学。
不甘心,复读一年后,申请到助学贷款,2002年9月,他坐在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室里。
2013年4月,这个刚过30岁的小伙子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此时距他加入网站的主创团队刚四年。
他可以平静地面对足以致死的疾病。
“那时我15岁,刚上高一,记得父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医院复查时,下着雨夹雪,又湿又冷。开了一些所谓的特效药。为了不让同学们知道,避免大家歧视,我偷偷撕掉瓶子上的标签,偷偷吃药,就好像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那时起,我总觉得事情并不一定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乙肝贴吧里,王科力写下他的患病经历。
在妻子尚婧眼里,王科力有两种表情定格——微笑和皱眉。
尚婧记得,确诊报告出来时,王科力的眉头紧紧皱了一下。但很快双眉舒展,他转身微笑着安慰亲人;患病后,皱眉成了痛的代名词。除了皱眉,王科力没向任何人描述和发泄过这种疼。
患病期间,他的三次哭泣,也都不是因为疼痛。
告别
不要对离别太过悲伤,不要对生命太多沮丧,因为我们对生命一无所知;更不要对上帝太早失望,因为我们对上帝的旨意还知之太少。——《病中碎语》
同学嘲笑、无奈辍学和就业歧视,王科力面对着成长时期经受的挫折。
生活中,他不敢独自面对黑暗。
“小时候的经历,让他在内心深处恐惧被遗弃和被孤立,这种恐惧表现在怕黑。”妻子尚婧说,2009年以前,为了省房租,他独自居住在昌平区北七家的一座平房里,每晚都会开着灯睡觉。
2011年,王科力与相恋9年的尚婧结婚,婚后,两人省吃俭用,酝酿着买一间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再要个宝宝。尚婧也盘算着,她会治好丈夫怕黑开灯睡觉的“病”。
尚婧说,相识的2888天里,即便日子清贫、居所简陋,即便生活里没有玫瑰,但她仍然满足、快乐。
去世前一周,王科力把家人从医院全部“赶”回家,只留尚婧陪床。家人走后,王科力要去病房的洗手间,“我搀扶着他,能感受到他的双腿几乎使不上力。”
在空间狭小的洗手间里,王科力坐在马桶上,两人四目相对。
“我就想在一个只有你和我的空间里,跟你告一个别。”王科力说着,伸出手抱着尚婧。
尚婧还记得丈夫的双臂划过自己后背时的感觉。“他很虚弱,但努力地抱着,两人哭了很久。”
回到病床上,王科力侧卧着擦干眼泪,对尚婧说,“我心里平安喜乐,我要睡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禹潼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