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6:专栏/漫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6:专栏/漫画
下一篇

西方起步时期的中国(下)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从过去谈现在(6)

  【编者按】 上一章节中讲了在西方世界向现代化迈进的同时,清帝国由于政治制度、社会数字化管理、军事机制与技术、文化、学术,以及国民性等方面的桎梏,逐渐落后于世界先进文明,而与之相比,经济上的失败更具决定性。

  有清一代的中国,在经济方面,也一直没有脱离数千年来农业经济的格局,虽然十五世纪以后,新大陆发现,大洋航道开拓,都对中国的经济有很大的裨益。中国外销商品,以丝绸、瓷器为主,曾经为中国获得大量的新财富。但是这些财富,并没有累积,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国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尤其南方,市镇的发达,和商业的开展,都是新航道、新大陆带来的机运。不过中国其实从来没真正出现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更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契机。

  等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新获得的殖民地资源,转变了他们的经济结构,世界产销供应的大格局,也有了改变。中国的商品瓷器,西方已经可以自己生产,中国的丝绸,也有很好的毛织品作为代替。于是,中国外销经济的优势,完全丧失。到清朝乾嘉以后,已经从出超逐渐转向入超。尤其鸦片贸易,将所有的外销收入,全部抵消。当然,整个清代晚期,西方工业革命已经走向坦途;工业生产的商品,例如,纺织品和现代的器用,廉价地输入中国,中国过去的一切外贸优势,荡然无存。

  这样子的一个朝代,延续三百年,对于外面世界,懵懵懂懂,对于内部,主子与奴才之间的关系,抹杀了所有有骨气之人的气节和志向。清代的制度,从中国传统的政治结构延续的部分,大量地被宫廷政治的陋习糟蹋,丧失了许多结构上的节制和平衡,也不再有随时搜集治国信息的机制,这样子的朝代,居然可以存活三百年,也是一个可悲的奇迹。

  到鸦片战争时,乾隆年间随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的一个儿童(小斯当东),已经是英国国会的议员了。此人坚决主张英国应当对中国强硬,因为这个中国等于没有国防的地区,而且中国的宫廷和官员,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完全懵懂无知。

  英国人对清帝国的评价,也使得后来西方列强纷纷想要取得中国一杯羹。中国没有被瓜分灭亡,也是因为群雄争夺,谁也无法独吞。所以孙中山先生才说,中国是“次殖民地”,是人人分切一块的俎上肉。

  清末的变革,推动者几乎都是在外面留过学的,或者对外务有相当清楚理解的学者;而推广新思想的地区,则是对外贸易的商埠。这一个经济上的新生事物,才是中国现代转变酝酿的温床。

  上面曾经说过,奥斯曼和莫卧儿两个帝国,被西方帝国主义瓦解了,而中国居然能够逃过瓜分和覆灭的危机,确实是一个历史上的奇迹。追究其中原因,上面两个大帝国,和中国的情形,其中颇有差别。中国有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士大夫,从这些人中,出现了清代晚年的文化精英和学术精英。他们共同的努力,在庚子拳乱,国家危亡时,支持东南督抚,以东南互保的名义,保住了中国不受八国联军瓜分;在学术上,这些人和其后代,锲而不舍,努力引进现代世界的思想和制度,并且设法将中国从传统转变为现代。反过来说,奥斯曼和莫卧儿两个帝国,都是以教士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而不是学者。清代三百年来,扼杀中国儒生的气节和志业,没有成功。还是这一些学者士大夫们,以文化的力量,挽救了中国于灭亡,也推动中国一步步走向现代。这工作还没完成,前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许倬云(历史学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