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海伦市委书记称曾想把机关搬出豪楼,目前正研究把公检法等单位搬进来
据新华社电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大豆之乡”,近几年,海伦一边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豪华衙门”。
“走关系”加入贫困县
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区,是一个拥有80多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2010年11月,海伦市申请上报省定贫困县。据该报告数据显示,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近17万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70%的农户靠抬贷、借款维持生产生活。
2012年初,黑龙江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布,海伦市“新晋”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一位机关干部透露,如果没有过硬关系和超常努力,这顶帽子根本争不到手,当时把领导能用的“关系”都发动起来了。
然而,记者查阅海伦市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未发现任何有关摘掉“贫困帽子”的工作目标或时间表。相反,倒是有的领导干部叫屈:海伦不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还有更优惠的政策没能享受到。他们中甚至有人认为,没有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这顶帽子就保不住,所以脱贫速度和规模都要有“规划”才行。
置换13层办公大楼
与海伦市贫困帽子极不相称的,是今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政府办公大楼。该楼群占地近2万平方米,由一栋13层主楼和东西两栋5层楼组成,共有办公用房820间。
2010年,海伦市领导班子决定,将市中心占地近3万平方米的政府办公楼,评估9600万元卖给一家辽宁企业,由该企业以海西新区写字楼名义,在新址为政府建新办公大楼进行置换。
一位市民称,即使按当时的地价,政府楼旧址拍卖至少值1个亿,绕这么多圈子用土地“换”大楼,只是一些地方政府避开上级和社会监督的惯用手法。
不过,机关干部们陆续搬进新办公大楼后,不仅未庆贺乔迁之喜,反倒纠结起来。一位干部说,虽然办公条件宽敞干净,可心里不踏实,担心群众背后指指点点,但旧楼又早已拆了,现在进退两难。
据海伦市政府办主任韩世强介绍,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后,该市对政府大楼办公用房进行清理,已腾退办公用房137间,共计2260平方米。
■ 回应
盖办公楼没花财政经费
昨晚,海伦市财政局一名主要领导介绍,目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仍然在“豪华办公楼”里办公,事件曝光后,政府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继续用吧,人家都盯着你呢;搬出去又没有地方。”
该官员说,这栋办公楼没有花费财政经费,而是通过旧有办公大楼置换得来的,“财政的确没钱盖这么好的楼”,置换过程中是否有资金盈余并不清楚。
又讯 海伦市委书记佟伟说,他下半年来最尴尬、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应对“穷县豪楼”的质疑。他甚至有过把政府机关搬出去的想法,可没有哪家企业用得上,他们也曾讨论让给医院或者学校的方案,但办公楼又不符合这些单位的用房设计。目前,他们在研究能否辟出新办公区,把公检法等独立办公的单位搬进来。
海伦市市长杨全胜认为,虽然“置换”是前任领导班子的决策,但客观上确有两个动因,一是原有砖木结构的政府办公楼年久失修;二是随着土地规模经营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老城区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
“由于申请国家级贫困县不确定性很大,建政府大楼审批手续严格烦琐,为了抢抓发展机遇,我们只好先上车后买票,两件事情一并推进。”该市一位前任主要领导称。 据新华社
■ 追访
“海伦农村贫困人口占比低”
“十一五”末,海伦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达19.5%。海伦市申请国家级贫困县是否符合标准?海伦市扶贫办一名副主任表示,申请贫困县时上报的年人均纯收入是不足1300元,这个数字是海伦农村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国家在评定贫困县的标准时,考虑的也是农村贫困人口年均收入,“我们报的数据都是真的”。他表示,戴上贫困县帽子后会得到重视,优先发展产业化建设,还能享受财政扶贫资金。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表示,国家制定上述标准时,收入上线是2300元,如果单纯从数字看,海伦市可以成为国家级贫困县。但“6695元”这个数字明显过高了,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海伦市有80多万人口,这表明在海伦年均收入不足2300元的贫困人口占比很低,否则平均收入不会被拉得这么高。而评定国家级贫困县,除了要考虑贫困人口的年均收入,还要考虑贫困人口占比。
汪三贵说,对国家而言,贫困县的数量是固定的,每个省的贫困县数量也是固定的,“想增加一个贫困县,就要撤掉一个贫困县”,不排除海伦在申请时,动用了政府资源。
本组稿件采写(除署名外)
新京报记者 贾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