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失望之书·科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失望之书·科学

科学精神不易得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戈尔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阿尔·戈尔《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

  有写作追求,惜见解不足

  □小庄(科普作家)

  政客中很少有像戈尔这样热衷于谈论科学摆弄技术的人物,所以我们无法不去注意他谈论了些什么。从《不愿面对的真相》开始,到《我们的选择——解决气候危机的计划》,我基本上已经把他定义为一个全球变暖论的代言。尽管气候变化是一个乏味的问题,但它真实而必须,所以也就……忍了!奈何这次大叔不甘寂寞又出了一本《未来》,彻底让我对他忍无可忍。

  平心而论,这本中文版有六百多页厚的书涉猎颇广,知识体系也还较严密,不能说是敷衍之作,换而言之大叔还是有写作追求的。可是……可是它为什么那么像一份政府内参报告!感觉像有个智囊团在背后帮大叔搜集一堆来自互联网技术、基因技术和环境科学的资料,然后大叔把它们统一统稿、搞成一本书的姿势!什么都想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谈不好,至少在其中看不到太多来自于作者个人的独特而具有启发性的见解。更要命是翻到最后,只见参考书目和索引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页码——我真的很生气,不能因为他是美国政府出来的人就这么为他废纸吧!

  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人想谈论如此广阔的问题,也不是不可能。你可以选择像方龙一样去写作,也可以选择像戴蒙德一样去写作,前提是你已明白写作最大的敌人是速朽和作秀。

  何马克《比特素养》 

  如果这就是比特素养

  □赵赛坡(新媒体观察者)

  在苹果appstore上有一种类型的App售价很高但卖得很不错,这就是productivity的应用,中文可译为“生产力”或“效率”应用。什么是“生产力”应用呢?简单说,就是一个让你如何通过这款应用提高自己工作效率,比如提高阅读效率或者邮件效率等等。这类应用的走好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处在一个技术极度爆炸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工具或应用来拯救自己的身心。

  《比特素养》就是在宣扬这样的理念,我曾经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热情,然而在某个慵懒的周末午后,我在咖啡馆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却失望之极。首先,这是一本“原生态”的译本,什么叫“原生态”?做过翻译的朋友一定很清楚,中外语言之间的不同,不仅仅是语序的差别,还有整个句子流露出的某种情感,而所谓“原生态”译文,就是将英文的单词和语序原汁原味地翻译过来,而句子背后的意思却没有任何体现。这直接导致了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结果:我可以读懂老外的原文,却看不懂翻译过来的中文。

  但糟糕的体验还在继续,这就是这本书的内容。如前文所言,《比特素养》试图让读者了解如何在技术发展、信息超载的社会中建立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尽管作者的立意很高,没有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工具,而是从一个宏观的“方法论”(在我看来类似于世界观)的角度去介绍,但这样的“宏观”却很容易误导一部分读者。举个例子,作者谈了邮件的处理方法,核心观点是保证收件箱的“零邮件”,也就是说,作者希望大家将自己的收件箱清零,把邮件按照轻重缓急以及待做和完成的方式进行分类重组。我很赞成这个观点,但问题又来了,我该用什么工具实现这种理念呢?难道所有的邮件工具都能这么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我不长的数字生活或者比特生活的经历来说,大多数邮件工具都无法满足这个需求。那么当一个迫切需要改变邮件超载的读者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造自己的邮箱,但他发现他的工具貌似不合适,于是接着寻找新的工具,试验一番之后还是不合适,继续……

  从某种意义上,社会的竞争也将进入一个比特素养的竞争。你是否能高效地处理信息,进而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你如何能摆脱邮件超载的困扰?但这本书并没有告诉读者太多实际的能力,更多的像是作者自我经验的总结,而且,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04年……

  乔治·毕姆 《<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

  琐碎拼接太敷衍

  □小庄(科普作家)

  冲着标题中的“科学”俩字去看此书的人一定会失望至极,冲着《科学大爆炸》去看的人就不好说了。但我其实是带着另一个目的去看这本书的。

  本人的目的是——如果看完此书,基本上就能够承担中国接下来十年的geek电视剧编剧任务了,或者最起码也知道了该从哪里做起。然而这本从编辑的角度看来毫无章法乱无头绪的书,实在无法担起我美丽的期望。它琐碎得就像从博客、剧本、场记和媒体报道中扯下来的小版块拼接,一遍遍让我有了中学时候追星剪报的幻觉。得有多大的爱才能置所有这些味同嚼蜡的东扯西扯于不顾,并津津有味地把它读完啊?

  在所有谈到科学知识(且不说比例真的很少很少)的部分,这本书都不遗余力地犯着一个错误:语焉不详。磁单极子也好,对撞机也好,真正想了解的人看完以后只有更加啥都不懂了。倒是潘妮谢耳朵的七公八婆的关系梳理上面看起来更有逻辑一点。

  我相信我某种程度上还是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本书出现的原因的——世界上有一种叫做脑残粉的存在。但如果是这样地善行的话,你们不能出点钱把剧照什么的买到位让这本书至少有些视觉价值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