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约会大师西山系列访谈之三
北京整个城市构建,借景西山、借势西山、借水西山。西山是北京的母亲山,她是北京民俗风情的宝库,积淀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今天,大西山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什么?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大西山系列访谈第三期,北京市文史研究专家赵书先生为我们细细道来。
五方杂处之地文化多元共生
什么是民俗?民俗首先应符合三大特点,第一,是“不怕重复”;第二,要“发自内心”;第三,应是“公众行为”。
民俗是一个凝聚人心的伟大历程。十几亿人,在没人下通知、没人下圣旨的情况下,一块儿吃饺子、一块儿吃月饼、一块儿吃粽子,民俗里面所蕴含的力量是了不起的。
正因为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我们中华民族才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对于地方也是如此,没有地方的民俗,怎么跟其他地域区别?民俗是一股凝聚人心的力量,持有共同民俗的人们形成了紧密的共同体。民俗是民族存在的文化标志。文化艺术是我们的脸面,民俗则是我们的基因,这个基因也是一种文化精神。
说到大西山和海淀的民俗,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在北京三山五水一平原的大格局中,海淀属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圈和军都山温榆河文化圈的交汇之地,也就具有了融合多元文化的天然优势。北京是“双龙交汇之地”,一条龙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长城;另一条龙则是大运河。通过温榆河,长城和大运河交汇在了一起。而双龙所戏的一颗明珠就是海淀。
海淀是五方杂处之地。在这里,既有“三山五园”所连接的宫廷文化,又有稻田、麦黍所呈现的生产文化。还有高原文化,比如海淀的喇嘛寺庙特别多。北京有37座喇嘛庙,大约一半都在海淀。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海洋文化,都在此交汇。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也都在此共存。
西山古香道上对幸福的追求
大西山的民俗文化,繁荣而活跃。在妙峰山娘娘庙,香火鼎盛的岁月中,这里的古香道成为重要的进香之路。每年十几万人的进香盛典,在山峦叠翠、风景幽丽的山间香道,积淀着民间信仰的虔诚与厚重。
我家住在海淀的蓝靛厂,附近有个西顶庙,也是一座娘娘庙,所有城里来的花会,路过长春桥的时候,都要进行演出。比如说,舞的狮子都要盘起来、点水。
因为我是海淀人,小时候刚懂事就知道妙峰山。当地老人一说起妙峰山来,活灵活现的。比如说,夜里往西山一看,大家都打着火把上山进香。十字形的道路都被火把照亮。
妙峰山被誉为中国民俗学的发源地,表现了几大文化特色,第一,我们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比如下山的人遇到上山的人,要说“您吉祥”、“您虔诚”,上山的人遇到下山的人,也会说“您吉祥”。上百年来,每年有十几万人上山,没有专人管理,这体现了人们高度的文化自觉。
再比如,在蓝靛厂这个地方的老百姓,每年大家自觉上山修道路。还有缝鞋老会、清茶老会,为人们解决上山缝鞋子、喝茶水的事情。这些都是人们自觉的行为,在善意举动里,有一种对幸福的追求。
《燕京岁时记》这样描写香道的盛况,“进香之路日辟日多,近日之最称繁盛者,莫如北安合(河),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若列宿……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
随着妙峰山香火渐趋低迷,大西山古香道沉寂了。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该如何保护和发展?这是今天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只有当我们将它的价值认识清楚,才能体会到它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如何发生关系,如何在现代发挥作用。
时代创新嫁接于传统精神中
我国传统民间生活的节日架构是“三元七重四时八节”。历法对人们有诸多的提醒,首先,提醒人们伦理的意义,要祭祀祖先,不忘先人。第二,提醒生命的意义,夏天和秋天的轮回,你在此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应该更加保重身体等;此外还有道德教育、审美教育。
大西山地区保留着独特的立夏习俗,立夏是夏三月的开始,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时,西山脚下飘出浓浓的粥香,一幅生动的喝立夏粥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其实早在几千年前的周历上,周天子要穿着红衣裳、乘坐红车红马,到南边去迎夏。
海淀属于大西山浅山区域,在如流的时光里酝酿、沉淀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值得我们去挖掘。曹雪芹曾在海淀西山生活著述,将清代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写进了小说,《红楼梦》里第二十八回写,“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经过考证,小厮踢的球是蹴球,也就是踢石球。
著名学者金启孮在《北京郊区的满族》一书中,回忆幼时在海淀蓝靛厂外火器营中,和满族小伙伴们踢石球,这些都在印证海淀与蹴球有着极深的渊源。这些都是海淀可以深入挖掘的文化细节。
大西山展现的市井百态,民间烟火形成了一本活色生香的“北京乡土风物志”,等待人们去披沙拣金。在大西山臂弯中,车耳营、管家岭等民俗旅游村正试图利用这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建设民俗村也是保护和传承民俗,但要注意,建设民俗村第一要求有“反差”,旅游是“游反差”。第二,旅游要给人提供舒适。保护和传承民俗,是创新不是守旧。
民俗文化是彰显区域文化魅力,影响区域品牌指数的最活跃、最直接、最具亲和力的名片,更是一个地区展示独特气质的最好的文化标志。怀揣对民俗文化的敬仰之心,对大西山民俗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正在摸索中前行,而海淀在这一过程中大有可为。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