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文化新闻·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文化新闻·艺术
下一篇

戏剧导演李建军新作跨年夜上演,带40位观众往返于蓬蒿剧场与六环

《25.3公里》 穿越城市的“行为艺术”

2014年01月0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演员张加怀坐在荒野上的一张书桌前打字。
演员在公交车上读逝者故事。 Kevin May 摄

  继北京青年戏剧节上大获好评的作品《美好的一天》后,导演李建军的新作《25.3公里》前晚跨年之夜在北京上演。全剧发生在一辆行进中的公交车上,演出时间从晚8点直至午夜,时长4个多小时,观众仅40人。

  《25.3公里》全剧分三幕,第一幕是公交车在城市里穿行,经过北京的闹市区东直门、簋街、三里屯、国贸等地。第二幕是公交车载着观众离开城市,驶向靠近六环的一片荒野。第三幕是回到城市,迎接新年。25.3公里是从蓬蒿剧场到北京六环的最近距离。而这辆公交车上发生的一切都在有50多位观众的蓬蒿剧场进行着实况直播。在行驶中,公交车仿佛成为活动的“观众席”,载着观众在城市的“剧场”里游走。于是,城市的景观、跨年的气氛也都成为了戏剧的一部分。而整场“戏”也突破了剧场的观念,而成为一场穿越城市的行为艺术。

  第一幕 车上听收音机

  开到工体,是球赛声;开到团结湖,是邓丽君的歌声。

  12月31日晚8点整,一辆000路公共汽车驶进南锣鼓巷站,第一批观众上车。公交车的扶手和椅背上绑着收音机,每个座位上都放着耳机和说明书。公交车开出站,沿平安大道向东,在宽街路口往南,途经五四大街和景山前街,最后绕回地安门。在此过程中,40名观众也在事先被告知的五个不同站点上车完毕。在第一幕中,公交车在景山附近盘旋一圈,接着又在国贸桥盘旋两圈。

  在第一幕中,声音也是整场演出的重要元素。观众的耳机里放的是许多人讲述自己来北京的经历,而扶手上悬挂的收音机则由车上的演员控制,有样板戏、邓丽君、足球赛、郭德纲等声音的采样。声音与公交车行驶的位置也有着关联,比如开到工人体育场的时候,收音机传来球赛的声音;驶入团结湖地区时,收音机播放的是邓丽君的歌声。“收音机里是历史的声音,曾经公交车上留下的时间的痕迹。团结湖在北京的城市地理上保留的是(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建筑风格,所以放的就是80年代的声音”,李建军说。

  第二幕 驶往荒野

  公交车绕圈意味着并非“一直向前”。

  在公交车开到将台路后,演出也到了“中场休息”环节。接着,在第二幕中,公交车一路向六环的方向开去,又在皮村附近的小环岛绕了九圈。绕圈象征了公交车的“脱轨”,李建军解释道,这意味着“这辆车跟平常的公交车一直向前的方向是不同的”。

  最后,公交车抵达机场第二高速附近的一片寂静的荒野上。荒野的远处有一排整齐的路灯,夜空中星星闪烁,不时有飞机飞过浑浊的天际,空气里是草木焚烧的味道。演员张加怀坐在荒野上的一张书桌前打字,其他演员拿起他打好的纸张上公交车。

  第三幕 悼逝者

  故事源自《新京报》2012年至2013年的“逝者版”。

  在第三幕公车回到城市的途中,几名演员打着手电筒在车上轮流读着“逝者档案”——这些人或生于北京,或从异乡来到北京,都是在北京这座城市死去的。李建军导演表示,最后一幕中逝者的故事都来自《新京报》2012年至2013年的“逝者版”。之所以采用念诵逝者的方式来迎接新年,李建军表示,“年终的时候应该有一个严肃而富有仪式感的总结,是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而不是只有狂欢。念逝者的这一段表现的是,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的人,都共同构筑了我们的城市生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