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就“王正敏院士涉嫌学术抄袭等问题”召开通报会;中科院方面表示目前此事正在调查中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涉嫌学术抄袭、学历及院士申报材料造假。日前,这则来自于王正敏学生兼前助手王宇澄的举报,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还有报道称王正敏及其团队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成功申报国内专利,并以此申请巨额科研经费。昨日下午,复旦大学针对此事举行了情况通报会。中科院方面昨日表示,目前此事正在调查中。
【焦点】1 “小品文”当申报院士材料?
王宇澄的举报材料显示,他质疑王正敏将专著拆分,当作多篇研究性论文发表在权威杂志。此外,王正敏申报院士的论文目录中,有数篇涉及一稿多投。昨日的发布会上,王正敏表示,“中科院《论著目录》的要求是署名论文都要写入材料,我就上报了这些并非我是第一作者的论文”。
复旦大学公布的调查报告则称,“王正敏为合作者之一所发表的几篇中文论文中,有些论文内容高度重复,属于重复发表”,但在申报科学院院士时将这些论文列入申报材料之中而未作任何说明,“在学术态度上也不是实事求是的”。
此外,王宇澄称王正敏把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
王正敏解释称,论著目录并非成果,“只代表你曾经发表了哪些东西”,“对评选没有什么影响”,因此才把在杂志公开发表的文章全都写入。王正敏证实,这部分的整理工作当时是由王宇澄完成的。为何会将这些小品文列入,王正敏表示,自己作为医生,不能“光追求发表多少论文”,而这些小品文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因此才列入目录。
【焦点】2 著作图解抄袭国外导师?
王宇澄举报称,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中,有100多幅耳部手术绘图与其导师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乌果·费绪先前出版的专著图片雷同,但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的参考文献也未提及费绪的专著,涉嫌学术抄袭。此外,王正敏还有两本专著存在类似问题。
昨日,王正敏承认自己并未在图解边上注明导师姓名,但“在两书里面有13处地方都注明了”。王正敏表示,自己的专著出版时,导师“看到书里面有他的名字”,所以才愿意为专著作序。
王正敏称,自己并非直接拷贝原图,而是“按照规定重新画的”。复旦大学的调查报告也指出,王正敏采取了对国外原著图片重新描画的做法,“今天看来在学术规范上不妥”,但该书出版于《著作权法》颁布之前,需要考虑历史情况。
【焦点】3 专利“人工耳蜗”系山寨?
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对国产人工耳蜗进行了产业化。有媒体报道称,王正敏团队研发的“人工耳蜗”只是通过拆解国外样机仿制而成,仅在线路和外观有所修改。
昨日,王正敏承认研发期间参考了澳大利亚“教学用的样机”。但该样机打开后,内部数据已经全部消失,所能参考的“仅剩一个几何图形”。王正敏称,从1989年开始,自己就开始研究制作“人工耳蜗”,其中的三大基本核心技术,所有的部件和材料都是在国内找相关单位加工。
至于技术转让,王正敏表示,研发成功后,人工耳蜗的芯片“一百个里,合格的只有六七个”,企业无法直接生产,因此考虑寻求企业来继续研发产品并上市,以形成“产业化的技术”。王正敏称,在“人工耳蜗”研发成功后,澳大利亚方面并未对此提出过异议。
媒体探访发现,王正敏团队和力声特公司借此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获取专项经费超4000万,因此质疑王正敏以“山寨”产品来牟利。
对此,王正敏承认自己作为发明人拿到过单位和国家的奖励,但他拒绝了力声特公司的股份、股权,也从未在该公司兼任职务。对于4000万的专项经费,王正敏表示,经费是相关公司和医院申请的,经费申请时自己已不再参与这个项目了,因而“绝对没有从中牟利”。
昨日,复旦学术委员会表示,将对王正敏被举报一事进行复查。
■ 对话
昨日,复旦大学出示了一份名为《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的文件。复旦大学新闻中心负责人表示,在2009年,王宇澄曾强迫王正敏在自己所作的这份文件上按手印,以满足其担任王正敏“终身特别助理”“享受特别津贴”“参与人工耳蜗研究”等要求。昨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事件双方的当事人。
王正敏:
“人工耳蜗”项目
不存在克隆情况
新京报:王宇澄称,你的人工耳蜗是“克隆”的,对此你怎么看?
王正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存在克隆的情况。我们所研制的人工耳蜗,是我们合作团队的工程师按照我们的要求、参数,用了两年时间自行研制的。
新京报:你对复旦大学的调查报告认可吗?
王正敏:我部分接受,但仍对一些有不同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我已经向学校表达了我的意见。但学校要求我今后按照现在的学术规范写论文,这点我是接受的,但是你不能把现在的要求放到历史当中去。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执行的,2013年又修改了一次。我的这些书都是2004年以前的。不能够用现在的要求来要求我以前出的书。而且个人对规范的看法也有些不一样。
新京报:复旦大学的处理意见中,要求你向中科院作说明,当时你做了吗?
王正敏:中科院全部了解了复旦大学所有报上去的材料,也找过我谈了两次话了,最后的结论是我的问题解决了。中科院对王宇澄举报的内容全都知道。中科院和我们复旦联系了,但最终结果怎么样我不知道,他们没和我讲。复旦出了调查结论后,中科院也是认可的,只跟我说了一句话,这问题已经解决了。
王宇澄:
他曾说“对不起我”
并拟出“培养计划”
新京报:你当时提出了一个《培养计划》?
王宇澄:我详细跟他谈了一下这么多年受到的不公正的对待,当时他就说对不起我,第二天让我到他办公室,拟出这个稿子,他口述让我打出来,除了他说的,只有“做他的秘书”是我加上去的,别的都是他提的,我为什么要提出当秘书,现在不能讲。
新京报:你让他按手印的?
王宇澄:他自己提出加上“手印”这一栏,表示他的真诚,写完后就说,你先回去吧,我过会去找领导签字,后来就没了下文。做这个东西唯一的目的就是给我设一个圈套。
新京报:王正敏称他拿到的耳蜗只是一个教学用的样品,不是一个成品,打开之后没有核心数据,所以不存在克隆一说。
王宇澄:他完全是撒谎,他是一个骗子,只能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举报王正敏的?
王宇澄:2012年2月27日向复旦大学举报,2012年12月1日寄材料向中科院举报,2013年11月8日亲自去中科院举报。当时正在院士增选,我知道王正敏去了,说明他还没有被中科院处理。我当时去就是想当着中科院领导的面和他当面对质。
新京报:后来呢?
王宇澄:中科院有个领导让我选完院士再说。后来我找到中科院办公室的人,对方给我的答复是正在调查当中,他们调查了一年多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赵力 胡涵 杨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