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书评周刊·年度好书·生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7:书评周刊·年度好书·生活

小艾 这些信是父亲一生最满意的创作

2014年01月0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作者:丁午
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年3月
丁午
(1931-2011),著名漫画家,原名蹇人斌。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任《中国青年报》美术编辑,1979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参与创办并主编《儿童漫画》和《漫画大王》月刊,创作长篇连环漫画《熊猫小胖》、《小刺猬》等,最早引进日本漫画《机器猫》、《樱桃小丸子》,对当代中国儿童漫画影响巨大,被称为“漫画大王”。
小艾与父亲1981年在北戴河。

蹇艾即小艾,丁午女儿,《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书中信件即为其所写。

  生活、劳动与“运动”艰难而沉重,是对女儿的爱和思念,让丁午从艰难沉重中发掘出动人而有趣的故事,在家书中用诙谐的图画和文字呈现出来,让父女二人得到慰藉。

  【致敬词】

  在沉重荒诞的岁月中,生命与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尽管丁午先生未能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但是他对女儿的爱,对生命的爱,却因为《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而温暖和感动了无数的人。

  在创作欲望最强、精力最旺盛的年龄,作者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白天劳动,晚上搞“运动”。生活、劳动与“运动”艰难而沉重,是对女儿的爱和思念,让他从艰难沉重中发掘出动人而有趣的故事,在家书中用诙谐的图画和文字呈现出来,让父女二人得到慰藉。

  致敬丁午先生,你用慈父之心写就的独特家书,不仅为儿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历史留下了重要的见证。致敬丁午的家人和此书编辑,是你们的珍藏与珍视,让这些家书从“时代碾压的夹缝中”,变成一部承载着爱与历史的珍品。

  (by 陆晓娅)

  这本书 父亲后半生最大的愿望是这些信件出书

  小时候住在北京,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每当收到父亲从农村干校的来信,总会很兴奋,因为知道又有好故事看了。父亲信里描述的农村生活千变万化,好像总有新鲜事发生,他也像是个万能人,这封信里还在插秧呢,下封信里他又被派去当木匠,然后又去食堂掌勺了。干活之外的生活也很丰富,一会儿晚上去田里抓青蛙,一会儿周末来回走几十里路去小镇上赶集买东西,要不就是被委派重任演起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啦……每封信我都是看了又看,读了又读,特别是信里的插图,画得非常生动有趣,很多画面时至今日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想起来就想笑。

  2012年因为要出书,我又把这些信件读了一遍。看之前就有一种想看又不敢看的感觉。想到时光流逝,儿时阅读父亲信件的快乐,而他已于2011年去世,心里不由得发紧发痛。我是一边笑着一边淌着泪重读这些信的。信里描绘的趣事仍让我忍俊不禁,但我现在看到更多的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深切的思念,关怀与爱护。

  我为父亲感到高兴,他后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在干校期间写给我的信件汇集起来出书,这个愿望终于在2013年得以实现了。父亲虽然已不在世,可我知道他还没走远。这本书出版后,弟弟曾带着它到父亲的墓地拿给他看,他一定亲眼看到这本书了,他在人世间留下的遗憾也一定会因这本书的出版少了很多。

  我更为父亲感到高兴的是,这本书就像他所预期的,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他多次提到,这些信件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创作,因为它们真实,信里写的都是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它们也有趣,父亲用简朴的文字和生动的插图描绘了一些充满情趣的生活片段;它们更是真情的展示,这本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是通篇流露出来的父亲对女儿的爱吧。

  这一年 读者的反馈让我温暖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出版后,看过这本书的亲戚朋友忙不迭地跟我联系,告诉我他们的感受。有的人说一拿起书就放不下了,饭也不吃了,一直到看完为止;还有的说以前不知道父亲是一个这么重感情的人等等。我也浏览了一些博客及网评,看到一些读者跟我一样,也是边看边流泪,还怀念起他们自己的父亲,让我非常感动。一部作品能有这样温暖人心的能力,是对作者最大的褒奖吧。而且,在当今这个崇尚物质金钱的社会,这样一本质朴的小书还能引起广泛的注意和好评,证明了人们从没有间断过对人间真情,温馨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我为有这样的同胞感到骄傲自豪。

  这一代 希望人们都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都说我们现在生活在网络时代。不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你能上网,就能轻易地与世界接轨。我们的视野扩大了,可是我们的思维方法有时候还在原地踏步。只因为你有宗教信仰,并不见得没有信仰的人就会迷失方向;或者因为你没有信仰,就把有信仰的人看成自身意志不够坚定需要宗教支撑。只因为你结婚有了孩子,并不意味着没结婚没子女就不幸福,一个人照样可以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居高楼洋房,天天尝山珍海味是一种生活,住平房陋室,吃青菜萝卜也是一种生活;当律师当医生对有些人是合适的,但若把一个一心想搞艺术的人硬找去研究厚厚的法律书籍,或拉去天天给病人捏胳膊按腿,这样的一生该是多么痛苦!一个清贫的艺术家,也许一生都不太成功,还要打两三份工来维持生计,可是如果他自己以此为乐,因为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生活,没有人需要对此指手画脚。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对人多些宽容,多些包容,多留一些空间,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江楠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