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6:旅游周刊·开坛·纪游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6:旅游周刊·开坛·纪游

在巴勒斯坦“蹭吃蹭喝”

2014年01月0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加沙河边捕鱼的年轻人抱着自己的收获。巴勒斯坦人的热情随处可见。
图/CFP

  □吕迎旭(驻中东媒体人)

  整个巴勒斯坦,中国人不到20人,对于我这个东亚面孔,他们觉得很新鲜,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他们热情地打招呼:“绥尼,绥尼”(阿拉伯语的中国,中国),或者是“Ni Hao,Ni Hao”,有人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说“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因为这里铺天盖地都是中国货。

  他们的这种奔放和热情,让我慢慢开始对他们不设防,也晕晕乎乎、不明就里有了一些蹭吃蹭喝的机会。

  一次,在一个山区的难民营溜达,刚走过一家门口,突然听到里边传出妇女的声音:进来,进来!我倒回去发现,她在跟我打招呼。她使劲冲我摆手,我也只能进去了。在他们家院子里的凉棚下,坐着一个穿大袍子、戴头巾的中年妇女,我一进去,她一下拉住我的手,给我搬来凳子,随后,她还招呼家里的孩子出来跟我一一打招呼。之后,他们全家开始不停地跟我打听:哪里人?来这里多久了?中国什么样?之后,他们又端出来咖啡、水果给我。当我跟他们畅谈期间,发现陆续有人到来,他们亲热地行了贴面礼,发出啧啧的亲吻声。随着人越来越多,我才意识到,原来我闯入了一个家庭聚会,当天是这个儿子接到大学通知书的日子,他们要举行庆祝活动。

  为了不打扰他们,我向他们表示祝贺后,起身告辞。

  还有一天傍晚,在拉姆安拉附近一个村子我迷路了。当时正值斋月,村子里的清真寺响起了呼唤大家做礼拜的宣礼声,做完礼拜后,把了一天斋,滴水不进的村民马上可以进食了。但我无论如何找不到回住处的路。正在我开车四处乱闯的时候,突然耳边响起一个男中音“May I help you?”(需要帮忙吗?)。原来是后面的车主,他从车窗探出头冲我大喊,我说:是的,我迷路了,要去拉姆安拉。他说:跟我来吧!我就跟着他的车走,七拐八拐,路越来越窄,突然他拐入一户人家,我停车在后面迟疑着,想他这是把我带到哪儿了?这时,院子里出来一个包着头巾的中年妇女,她冲我打招呼:下来,下来!我觉得更纳闷:这是怎么回事?这时,车主停车走过来说:这是我家,马上要开斋了,不能让你就这么回去,必须到我家吃完饭再走!

  因为有这些人的帮助,我结交了很多朋友。之后,当我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经常会带些礼品到他们家里坐坐。

  而平时,在巴勒斯坦过年过节的时候,我的当地同事经常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做客。自此,我见识了巴勒斯坦人如何待客,他们会倾其所有招待你。到他们家后,一般会被让到客厅落座,女主人会给你端来果汁先解解渴,随后他们会给你端来咖啡或者茶,等聊了片刻女主人也把饭准备好了。这时候,家庭的成员落座开始就餐。吃饭期间,他们会不停地向你盘子里夹菜,你吃得刚想抬起头喘口气,又来一大勺。因为我听说,到阿拉伯人家里做客,最好不要剩饭,因为那样说明女主人的厨艺不精,她会很不悦。于是,我会硬撑着多吃点,但当你实在吃不下来,他们仍然会坚持说:你怎么什么都没吃?

  等再三表示“胃里已经没地儿了”时,他们才放过你。这时你又回到客厅落座。而刚坐定,水果又上来了,女主人会把香蕉给你剥好,橘子去皮,石榴所有的粒都扣下来,放在盘子里给你吃。吃完水果,很快又上来茶,茶之后可能还有坚果……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该起身告辞。

  在巴勒斯坦待得时间长了,被他们这种热情包裹着,让我总有点受宠若惊和不安。当地朋友说,其实他们的热情有时是认真的,有时只是客套。一般如果有人邀请你说一声便没声音了,就是客套,而如果再三坚持,可以判断是认真的,这时,你最好接受,否则他们就会很不悦了。

  当地人待客很含蓄,只要客人不说走,他们肯定会耐心地陪着,把家里所有好吃的拿出来招待。但是,如果他们端出了咖啡,那证明你该走了。巴勒斯坦的咖啡分为迎客咖啡和送客咖啡。最后一道咖啡端出来,说明他们实在没什么可招待客人的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