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新艺术特刊·最艺术2013·年度作品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2:新艺术特刊·最艺术2013·年度作品

遇见

2014年01月0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2013年,我们与这些作品相遇,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年轻版的《蒙娜丽莎》被鉴定为真迹,那一抹神秘的微笑,不再是唯一;18米高的“大黄鸭”终于来到了北京,数百万人竞相合影;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一举成为最贵的亚洲当代艺术品,打破了去年中国拍卖市场的颓势;弗朗西斯·培根的《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更是荣登世界拍卖历史上最贵画作,打破了众人皆知的爱德华·蒙克画作《呐喊》2012年创下的纪录;黄胄《欢腾的草原》则是去年内地拍卖市场“一枝独秀”的亿元拍品。

  情谊

  弗朗西斯·培根三联画《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

  培根的巨幅三联画在拍卖市场一直维持高价。这幅创作于1969年的三联画是培根典型的扭曲变形抽象画作。画中人物是培根的朋友、同是艺术家的卢西安·弗洛伊德。两人是1945年经由画家格雷厄姆·萨瑟兰引荐认识。培根第一次画弗洛伊德是1951年,而三联画只有两幅,一幅是1966年创作的,1992年之后就消失不见了;另一幅就是去年拍的这幅。画中的弗洛伊德坐在一把藤制坐垫的木椅上,椅子背后是一张床头板,这一元素来自摄影师约翰·迪肯拍摄弗洛伊德的某个系列照片中。这幅作品见证了两位伟大艺术家的情谊。

  【事件】

  去年11月12日,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画作《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拍出了1.424亿美元,刷新了2012年爱德华·蒙克《呐喊》以1.199亿美元成交的世界拍卖纪录。

  回流

  黄胄作品《欢腾的草原》

  《欢腾的草原》绘制于1981年,表现的是新疆柯尔克孜族人民正在进行传统体育项目“马上角力”的场面。黄胄以《欢腾的草原》为题材仅创作了两件作品,一件现珍藏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待国宾的18号楼,此件作为国礼由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赠予美国实业家哈默博士。哈默博士还曾把陈逸飞《故乡的回忆——双桥》赠予邓小平。

  【事件】

  去年12月2日,黄胄作品《欢腾的草原》在北京保利2013秋拍近现代书画夜场拍出了1.288亿元,创下黄胄作品个人拍卖纪录,也是去年内地唯一一件过亿拍品,还让黄胄在继张大千、齐白石等艺术家之后,跻身中国书画亿元俱乐部。

  新解

  曾梵志油画《最后的晚餐》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在拍场屡创佳绩:第一件过千万的作品就是《面具系列:1996第8号》。“面具”系列是曾梵志面对城市生活的一个写照。他觉得,城市生活中人与人的距离是冷漠又遥远的。《最后的晚餐》创作于2001年,是曾梵志“面具”系列里尺幅最大的,高2.2米、宽4米。作品题材取自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与达·芬奇原作不同的是,曾梵志画中的人物戴着面具、系着红领巾或金色领带、吃着西瓜,看似在教室中打闹嬉戏。画作背景墙上挂了多幅书法,取材自中国教室中常见的名人书法。艺术家为了创作这件作品,找了13个模特,每一个模特打扮成少先队员的模样。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一个宗教场所,曾梵志把它转换成一个教室,令作品充满了荒诞性。犹大这一角色的安排,在曾梵志画作中打着金色的领带,象征着中国社会的改变,从集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

  【事件】

  去年10月5日,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苏富比拍出1.8044亿港元,不仅代表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亿元俱乐部,也成为最贵的亚洲当代艺术品。

  发现

  达·芬奇油画《艾尔沃斯·蒙娜丽莎》

  1913年,英国收藏家休·布雷克(Hugh Blaker)从一个贵族手中买下了这幅“年轻版”《蒙娜丽莎》,放置在他位于艾尔沃斯的工作室,所以这幅作品从此时起就被称作《艾尔沃斯·蒙娜丽莎》。1936年,休·布雷克去世后,画作传给了他的妹妹简·布雷克(Jane Blaker)。1947年简去世后,这幅作品被美国收藏家亨利·普利策(Henry Pulitzer)购买,之后留给了他的女友。在这幅画作去年对外公布之前,已经在瑞士一家银行收藏了40年。

  《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要比《蒙娜丽莎》尺幅更大,两侧绘有廊柱,画中人物像极了蒙娜丽莎,但是比《蒙娜丽莎》中的人物更年轻。根据专家推测,这幅作品比《蒙娜丽莎》创作更早。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对画布进行了碳定年法测量,发现此画创作日期应在1410至1455年之间,否定了业内认为它是16世纪伪作的说法。

  【事件】

  去年2月,位于瑞士苏黎世的蒙娜丽莎艺术基金宣布,经过专家鉴定,2012年9月27日公之于众的画作《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出自达·芬奇之手。该作品与藏于法国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是同一题材,但画中人物更年轻,因而也被称为“年轻版”《蒙娜丽莎》。

  巨型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装置艺术“大黄鸭”

  “大黄鸭没有国籍、不分国界、没有政治立场、从不歧视任何人。它就是友好和平的象征。”这是霍夫曼最初赋予橡皮鸭的意义。

  很多人以为霍夫曼“大黄鸭”来自他自己童年洗澡时的玩具,又或者是1992年一艘从中国香港出发到美国的集装箱货轮在太平洋遭遇强风暴后,约1万只黄色玩具小鸭经过15年于2007年漂流到了英国海岸。但是霍夫曼都否认这些猜测,虽然他的第一只“大黄鸭”也是诞生于2007年。他说早在2001年就已开始策划“大黄鸭”项目了,称自己最初是在博物馆看到荷兰一位画家风景画中的鸭子受到的启发,此后又从香港艺术家那得到灵感。经过5年的积累才最终诞生了“大黄鸭”。

  霍夫曼的“大黄鸭”在每个地方展示都是根据当地的水域大小和周围环境来决定高度和大小。“大小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橡皮鸭会让我们每个人不再有什么差异,它让我们变得都渺小了。我总是强调我不是做一个‘大’项目,我是让世界变小了。通过巨型的橡皮鸭,我将‘自我意识’消灭了。”

  霍夫曼认为,他的“大黄鸭”是在探讨一个公共空间和人的关系。“作为一个雕塑家和艺术家,我要做的就是,当我把橡皮鸭带走后,展示他们生活的公共空间原本是个什么样子。”

  【事件】

  去年9月6日起,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为北京量身定制的18米高“大黄鸭”先后在园博园和颐和园展出。在为期一个半月的展期里,吸引了约300万人参观,带动的相关收入约2亿元,包括门票、旅游带来的相关消费,以及“大黄鸭”衍生品的销售等。

  本版撰文/新京报记者 何建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