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首次推出数字艺术展,冯梦波、缪晓春等人近作亮相
| ||
|
新京报讯 (记者李健亚)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其支持的首个学术研究展对准了当代数字艺术的发展。昨日,“中国当代数字艺术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冯梦波、缪晓春、张小涛等9位数字艺术家展出其近年来的代表作,呈现了数字艺术发展的新貌。该展将于2月24日结束。
缘起
官方学术研究机构首次展数字艺术
尽管当代艺术此前一直处于边缘的江湖状态,但随着其在新世纪的发展也受到了官方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部于2012年4月2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设立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便是官方为了进一步加强当代艺术研究的一大举措。如今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呈现了其对当代艺术研究成果之一,推出了“中国当代数字艺术展”。此为官方学术研究机构第一次举行关于数字艺术的大规模专题展览活动。
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吴为山指出,近年来,我国大量数字艺术家亮相国际艺坛,其杰出的创作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但评判这一新兴艺术的知识和理论准备相对滞后,数字艺术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为此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将研究对象对准了数字艺术。
现场
动态画面多维度展示
究竟中国当代数字艺术的整体面貌及其在国际当代艺术中的真实地位怎样?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全体22位专家评审后,最终卜桦、崔岫闻、冯梦波、金江波、刘茜懿、缪晓春、邱黯雄、吴俊勇和张小涛9位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数字艺术家呈现了他们的新探索。
记者在展厅看到,相比架上绘画的静态,动态的数字艺术则在不停切换的画面下吸引公众。类似卜桦的二维动画《LV森林》通过幽默诙谐的形象讲述并讽刺了拜金时代男女爱情的物质化现象。与此同时,数字艺术也力求突破艺术的二维空间甚至探讨抽象化。艺术家缪晓春的《无中生有》便通过一个物体前后左右以及上方的同时呈现,实现了100多年前立体主义画家在一个平面再现物体多个侧面而未竟的理想,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物体全方位的“立体”形象。
■ 名词解释
数字艺术是纯粹由计算机生成、既可通过互网传播又可在实体空间展示、能够无限复制并具有互动功能的虚拟影像或实体艺术。它起源于1985年。数字艺术不仅是近年来大型国际展事最主要的展示内容,也是网络时代艺术家争夺话语权比拼影响力的重要领域。
声音
此次展览被当成国家研究战略来推广,这点非常重要。在当代艺术领域,数字艺术相对比较边缘化,做的人很少,它的体系需要长时间的建构。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还是太单一,市场也主要在绘画领域。数字艺术的创作更多需要基金,否则没有太大的可能性。
口述:张小涛(参展艺术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