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书评周刊·在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书评周刊·在读
下一篇

不同焦距视野预测“未来中国”

2014年01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阅读观察】

  从国内近年出版和引进的各类“预言书”来看,预测“未来中国”的图书品种和书写形式尤为繁多,不少作品还是出自一些知名学者之手,他们的预测时效不一,涵盖了“短时段”、“中时段”或“长时段”等不同焦距视野下的分析和研判。

  阎学通的《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中信出版社)和刘胜军的《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上海远东出版社)都把目光聚焦于“短时段”预测。同样是预测未来中国十年,两者关注点却不尽相同:前者带有“乐观的味道”,其把关注点放在了预测“未来中国十年国际地位可能的变化和影响”,作者不仅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度解析,宏观论证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后者则流露出“悲观的情绪”,其把关注点放在了预测“未来中国十年国内改革可能的广度和深度”,并着重强调“重启改革在即,各界都盼望实质性改革,面对与虎谋皮式的改革困局,没有理由乐观。改革是惊心动魄的利益博弈,只有每个学者、企业家、公民告别犬儒主义和围观心态,形成强大的改革诉求,才能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历史的惯性》行文看似松散,不少论点却颇具参考价值。现作为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的阎学通,他借助有利条件对未来中国基本发展趋势尤其是未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走向作出了客观判断,与林毅夫、胡鞍纲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形成呼应,其内容可以作为较权威的主流意见。

  具体到中国的“下一个十年”,青年作者刘胜军主要有“十大心愿”:1.不用再到海外买婴儿奶粉;2.能在大超市买到安全的食品;3.白领不再沦为房奴;4.环境污染不再恶化;5.贫富差距不再扩大;6.企业家不再忙着移民;7.裸官不再增多;8.股市从圈钱机器变成价值创造场所;9.人民不再“拼爹”,机会公平;10.对公权力的约束取得显著进展。这“十大心愿”,来自刘胜军这一个体,又决然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与阎学通的“国际视野”和刘胜军的“国内视野”对“未来中国”预测相映成趣的是,胡鞍钢、鄢一龙、魏星共同撰写的《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也预测,从2000年到2030年的30年间,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人口大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他们同时大胆判断“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现代经济强国”。

  有趣的是,《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关注和预测的内容与美国学者埃里克·安德森在《中国预言:2020年及以后的中央王国》(新华出版社)中的预测角度和范畴大抵相似。

  各国学者近年来都在研究所谓的“中国奇迹”。悲观派认为,中国目前情况不错,但存在着深层次问题,如腐败、贫富不均、环境内在的社会不稳定等。乐观派则认为,“中国奇迹”必将持续下去,他们中的一些还提出中国目前的一切简直就是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模板。上海同华投资集团董事长、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显然属于后者。他在《超常增长: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中大胆放言,中国有可能创造人类历史上长达70年之久的高速增长奇迹,“中国从2013年至2049年仍将维持平均每年7%的经济增长”。

  预测2013年~2049年这未来36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堪称“长时段”预测。史正富得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正在形成一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新型市场经济体制,即“包含了战略性中央政府、竞争性地方政府和竞争性企业系统的‘三维市场体制’,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较于西方“两维”市场经济,“三维市场体制”的优势在于:中央政府有战略领导力,地方政府有发展推动力,企业有创新活力,三位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

  为了说明地方政府为什么有发展推动力,史正富特别援引了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观点强调,中国地方政府收入中有一部分不是“税”而是“租”,这不仅很好地解释了地方政府分享辖区内企业收益权的合理性及由此产生的动力,而且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地方政府的双重属性大有裨益。

  预测未来是一项技术活。而未来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但也孕育着无限希望,包括预测“未来中国”在内的众多预测需要饱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论长焦短距,都需要我们借鉴已有的探索拾路前行。

  □潘启雯(媒体从业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