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书评周刊·关注

走近科扎克:他还在前方,我们正在路上

2014年01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科扎克说:“没有哪本书或是哪个医生能够取代一个人敏锐的思考和细致的观察。那些带有自己的既定方案的书籍,已经使我们的想象力变得迟钝,使我们的心智变得懒散。按照别人的经验、研究成果和观点生活,我们已经失去了自信,不会自己观察事物。”可是,当我看到科扎克死后,就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机构刊发的小传中,他也被形容为“当代教育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其人格具有多面性”时,不禁莞尔。

  多面科扎克:成为大人的孩子

  别林斯基曾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生就的,而不应当是造就的。这是一种天赋。”这句话,已经揭示了科扎克最大的秘密。他性格里的多面,似乎让人难以理解,其实只需要一个类比,我们就能很简单地懂得:想想看,我们平时是不是觉得孩子们一个个的十分多变、没心没肺得很是奇怪呢?

  科扎克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是这样一个孩子,才能最深地懂得孩子。对这样的孩子,孟子早已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也因此,教育和写作互相促进,身兼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双重身份的科扎克,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你想了解孩子,那么就要先了解自己。在你试图描述孩子的权利与义务之前,先要明白你自己有能力做什么。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认识到,你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你必须先了解自己,教育好自己。”

  一个孩子活在大人的世界里,是艰难的。一个表面上已经成为大人的孩子,就会格外艰难。所以,科扎克生前,其实不仅获得了接踵而来的荣誉,同时承受着不绝于耳的批评:在许多犹太人眼里,他是叛徒,因为他用波兰语写作;在波兰左翼人士眼里,他永远只是个犹太人;对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激进分子来说,他不积极参加政治运动,是保守人士;对真正的保守人士来说,他同情参加政治运动的人,是激进分子……

  双重身份:犹太人、波兰人

  二战之前,科扎克就坚持,自己既是犹太人,也是波兰人。二战中,他依然艰辛地搭建着犹太人与波兰人之间的桥梁。当时,他只能痛苦地在日记里写下:“两个罪犯做起不法勾当来一拍即合,但两个民族,明明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只不过历史不同造成彼此疏离,想要联合起来却那么的难。”

  科扎克死了。我们完全可以说,科扎克是因此而死。

  科扎克死后,以色列和波兰都宣布科扎克为本国国民;在两国断绝外交关系的前提下,双方一直正常出席对方举办的科扎克庆典,从未缺席;在华沙的一次会议上,一位以色列代表和一位犹太区前战士共同提议,科扎克在波兰应该被称为犹太人,在以色列则应该被称为波兰人……

  科扎克有灵,也该为此有一点点欣慰吧!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

  我们,就是人类。我们这些制造战争、冷漠、猜忌、死亡的人类啊,我们这些平庸脆弱愚蠢的肉体里,究竟是在何处,会深埋着如科扎克这样的一颗比钻石更坚硬、比太阳更炽热的种子?为何总在最黑暗最绝望最极端的时刻,不让我们就此彻底堕落,却要突然绽放出最亮的那道光,蓦然间把苍穹照亮?!

  就这样,科扎克跨过成人与孩童之间的界限,超越了国家、民族,跨越了时空,而存在。他其实只是一个人。一个理想的人。他是人类的一员,是我们的一员。他曾经死去,是我们的一部分遭到的巨大毁损。他此番回来,是我们所得到的最美好馈赠。

  走在没有路标的大地上

  科扎克习惯了走在没有路标的大地上,习惯了孤零零地一个人前行,习惯了像走上死亡列车时那样“眼睛直视前方”,他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跋涉,已经为后人踩出了怎样的小径,带领我们欣赏到了怎样的风景。

  时代也曾将科扎克雪藏了许久。二战后,因为波兰隶属于苏联,科扎克被封为“资产阶级教育家”,不受民众喜爱。是欧洲的诗人和剧作家以科扎克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才让他逐渐被人“发现”。

  他的许多观点,比如他认为孩子的空间应该是和他们的同龄人在一起,而不是呆在家里,他还宣称,传统的家庭结构并不是社会纽带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等等,究竟是离经叛道的狂言,还是振聋发聩的预言,还有待于人类发展中的进一步论证。

  无论如何,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那样:“科扎克的一生,其社区活动、教育工作及创造成果,无法简单地用任何一种标准来衡量,甚至无法单纯地用一种方式来呈现。因为他是这样一种人:他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社会现实,打破了僵化的可惜教条,为建立新理论打下了基础。……他自己则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人们如何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终于,科扎克来到中国了。他走过的那条路,是那样的漫长。从那时,到现在,我们依然只能看见他的背影。

  他还在前方。我们正在路上。

  【科扎克教育语录】

  ●了解孩子,先要了解自己

  如果你想了解孩子,那么就要先了解自己。在你试图描述孩子的权利与义务之前,先要明白你自己有能力做什么。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认识到,你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你必须先了解自己,教育好自己。

  ●爱今天的他,尊重明天的他

  我们懒惰,所以疏于发现当下的美好,永远活在一种期待状态中。为了明天的缘故,我们没能去尊重今天让孩子高兴、悲伤、惊奇、生气、感兴趣的东西;为了明天的缘故,我们偷走了他人生的很多年。

  当我靠近一个孩子的时候,我有两种感觉:爱他今天的样子,尊重他将会成为的样子。请尊重——不用多么谦卑——纯洁、美好、蓬勃而又神圣的孩子。

  ●把孩子当个外国人

  孩子必须被看做是一个外国人。

  孩子的思想跟成年人的相比,并不是更有限或者更低级,只是不一样而已。儿童用感性而不是理性来思考。这就是为什么跟儿童沟通会那么复杂,要知道跟儿童交谈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儿童是诚实的。他不回答的时候,就是回答了。因为他不想说谎,但又不能说实话。有时候,沉默是表达诚实的最高级形式。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可怕的事情,但最糟糕的就是一个孩子害怕他的父亲、母亲或老师。他对他们心存畏惧,而不是爱与信任。

  如果一个孩子信任你,把他的秘密告诉了你,那么你要懂得感恩。因为,他的信任就是最高的奖赏。

  ●孩子口袋和抽屉里有什么东西

  成年人经常不情不愿地瞥一眼孩子口袋和抽屉里的东西。在那里你几乎可以看到所有东西,包括图片、明信片、绳子、钉子、鹅卵石、珠子、彩色玻璃碎片、邮票、鸟的羽毛、松果、缎带、汽车票,还有早就不见了的东西剩下的残碎。每个小东西都有自己的历史。这些东西可能是对旧事的纪念,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渴望:

  一个贝壳可能代表一个去海边旅行的梦想。一把螺丝刀加上几截电线,是飞机和飞翔的梦。娃娃的一只眼睛——那娃娃坏了很久了,是对远逝旧爱的唯一纪念。

  ●学校的教育

  如果老师强迫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式——那他就会犯很大的错误;有些学生会假装遵循他的原则,而另一些会真诚地听从他的建议——但只是一时而已。当孩子的真实自我表现出来的时候,不仅是老师,就是学生自己也肯定会受到伤害。孩子越是努力地假装要屈从于老师的影响,他的反应就越强烈。一旦孩子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意图,他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也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这是多么重要的教训啊。

  ●和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诗一般不可思议的静谧。我们对生活的满足,取决于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度过的很多时光——如果他们不耗费我们太多的关注,而只是简单地生活着。

  我们真的很爱自己的孩子。毕竟,无论如何,他们是我们的慰藉,是我们的快乐和希望、幸福和寄托;而且,我们自己的生命也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

  我们是同一个地球的孩子。在我们之前,曾经有一代又一代人跟我们分享着同样的命运,无论是好是坏——这是一条漫长而又普通的道路。同一个太阳照耀着我们,我们的庄稼被同样的冰雹所摧毁。我们祖先的尸骨长眠在同样的泥土之下。相比于快乐,我们经历了更多苦难;相比于欢笑,我们经历了更多泪水;但这并非你我的错。让我们都来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成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