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书评周刊·新媒体

我们的年度好书,精彩故事继续

2014年01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致敬礼之后,所有获奖作者和出版人合影。新京报记者 韩萌 黄月 摄
《平如美棠》的作者、93岁的饶平如给读者签名。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
饶平如与郑也夫一同阅读最新一期书评周刊。新京报记者 黄月 摄

  致敬礼现场 感动在心头

  @刘颖:参加《新京报书评周刊》年度致敬礼,郎永淳主持,秦晖罗振宇等诸多名人参加。93岁的平如老人获奖后说:“我想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后辈,担心年轻人们不爱看,就写一点文字,画一幅小图,吸引他们的眼球”。前排的小伙儿摘下眼镜抹泪。

  @程昕明:昨夜回到北京,早上赶去观摩《新京报》年度好书颁奖礼。郎永淳主持,没有红毯、星光,一年一度的聚会温暖而美好,感动在心头。

  @毛译敏:新京报年度好书颁奖典礼。见到了这几日枕边读物《平如美棠》的作者,93岁的平如老先生,白发苍苍一颗童心。说自己做这本书“纯属偶然,儿孙忙又多,索性画一画抓眼球,省得一个个说”,“都是柴米油盐,生活琐碎”。被致敬的还有一些难畅销,却有担当的思想书。多谢媒体,还愿守候。

  @何殊我:吴晓波的商业书写也获得特别致敬。他高产,文字细腻,对史料的把控到位。个人认为他最好的作品还是《大败局1》。

  《共同的底线》旨在自由和公正

  @汉唐阳光:共同的底线不是左、右派各自坚持的“公平”与“效率”的折中调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与“福利太多”之间,寻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而是,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

  @悠悠耕读:这本书提出的观点,简单说来就是,要求“多一点国家责任”的社会民主主张,与要求“多一点公民权利”的自由主义立场,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2013年度提名评语)。

  @左岸往事如烟:当今中国社会所谓“左派”和“右派”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在秦晖眼中,不论是左派的公平优先,还是右派的自由优先,在眼下的中国都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左派和右派共同的底线,就是争取更多的自由和公平。

  《吾国教育病理》

  不失悲悯情怀

  @朱永新:中国教育问题重重,沉疴痼疾。全社会对教育的不满日积月累,焦虑难以名状,期待也前所未有。虽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中国教育进行了全面诊疗,描绘了未来教育蓝图,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冲锋号,但民间缜密科学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教育改革的共识尚有待形成。所以,多学科攻坚为教育改革建言谋策,非常迫切而重要。郑也夫用社会学专业的眼光,以强烈的现实关怀,不仅条分缕析吾国教育病理,更为之寻病因,找药材,开药方。他的热切呼唤,不仅反映着他个人对中国教育的期望,也将激发更多人建设教育强国的渴望。

  @张小龙的疯言疯语:考试成绩出来,几家欢喜几家愁。喜悦也好,哀怨也罢,不过是个人的心情小调,沉迷其中,会变成情感的奴隶。我们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审视自己的处境。唯有追随智者,才有审视的力量。推荐读书,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理》是我读过对中国当前教育分析最透彻、最冷静而又不失悲悯情怀的书。

  @柳诗魁: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理》既纠正了素质教育的偏颇,也把准了中国教育的脉搏。如此探讨,破解钱学森之谜,可能就快了。甚幸!老了还能见到这样的好文章!

  @梁强户外休闲观察:郑也夫教授的教育社会学专著《吾国教育病理》,直指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的教育论述,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如:素质教育是逻辑不通的昏话、独子政策是高考热无法降温的根源、意志力的缺乏是当代社会的精神癌变等,振聋发聩!

  《平如美棠》见证最好的爱情最真的心

  @阿啃1919回来了:饶平如老人用穿越惨烈赤祸之后的那种淡然,诠释了何为高贵。

  @Deborah:谢谢新京报让我有机会见到饶老,见到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每次听他讲话,看到他的诗句和小画,甚至读一次媒体对他的报道都几乎会潸然泪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怎会如此至深至浓啊!谢谢老人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与洗礼,能在刚开始人生新的家庭生活的时候遇到这本书真好,会更加珍惜身边人,相依相伴,携手一生。

  @冰月ZJ:生死两茫,平如美棠。鱼肉多刺,海棠无香。世间事,没有“完美”二字;人间情,不过“平常”而已……诗人的笔下,女孩永远不会老去。作家的心中,妻子永远未曾死去。

  @北阮南阮:看完这本书泪水不自觉地冲出眼眶,朴素的言语诚挚的情谊,最好的爱情最真的心。

  @霜宸:饶平如饶老今年已经93岁了,用一本图文兼具的《平如美棠》表达了他对亡妻美棠深切的爱意与哀思。他一生坎坷、清贫,但有美棠的陪伴便此生无憾。平如和美棠是夫妻也是挚友,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向往这样的爱情。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可遇不可求

  @大帅哥兔斯基:这本书图文结合,是一个父亲写给自己八岁女儿的信件合集,父亲即使在农田里辛苦劳作,即使遭遇各种小病痛,只要与女儿倾诉,把它们画出来,就都是快乐的事情。

  @康定斯基:这是一本奇妙的、唤醒乡愁的书。1969年至1972年,下放劳动的父亲丁午给8岁女儿小艾“画信”,信中有苦难,但更多的是温暖和爱,充盈对自然和生命的亲近。

  @amyas-石头:漫画家丁午“文革”中被下放,他想念北京的8岁女儿,只能用写信来寄托,女儿识字不多,所以信主要靠画,在下放过程中的生活,赶马车、喂猪、抓青蛙……那天看着眼睛就湿润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