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电视上公开辩论,直观地展现了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受众观念上的影响力最大。
1月9日,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王牌节目“新闻之夜”上,就钓鱼岛等中日关系的问题,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民与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同台亮相,展开舌战。刘晓民以流利的英语,慷慨陈辞。与之形成反差,林景一的表现则逊色很多。
这场高下立见的电视辩论,让海内外众多观众大喊过瘾,这无疑是一场成功的国际政治传播攻势。外交官代表各自国家利益在电视屏幕上进行不失外交礼节的尖锐交锋,打破了人们把外交官视为“送往迎来”礼仪事务官的传统认识。我国资深外交官、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曾告诫道:“外交官应该能进行电视辩论,外交官还会争取每个可以讲话的机会。”刘晓明大使成功利用英国视觉媒体的传播渠道,捍卫了国家最高利益。
电视上公开辩论,直观地展现了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受众观念上的影响力最大。毫不夸张地说,电视公开辩论就是古罗马时代的角斗场,除非以火星撞地球的决然方式投入“战斗”,否则只能面临被淘汰的最终命运,这是一场以语言和手势为武器的拳击赛。
这并不是说纸质媒体上“争取每个可以讲话的机会”就不重要了。事实上,这场电视辩论的到来,是之前中日外交官在传统媒体上隔空嘴仗之后的延续物,如果把电视交锋视为一个高潮,那么之前的传统媒体上的论战就是铺垫,没有酝酿、铺垫与发酵,就没有更多更高媒介上的高调传播。
就在数天前,刘大使在英国主流媒体上发表评论,痛批安倍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向公众解释是安倍自己关闭了中日领导人会面之大门。刘大使以英国公众熟悉的《哈利·波特》反面人物“伏地魔”为喻,称如果把军国主义比作日本的伏地魔,靖国神社无疑是藏匿这个国家灵魂最黑暗部分的“魂器”。刘大使言之有理,日方仓促回应,也通过英国主流纸媒,诬称中国“才是伏地魔”。不过,中国抢占“先手”,日方实际已经陷入被动。
媒体是国际政治传播的重要平台的认识,似乎开始于刘大使前任、现全国人大外事委主任傅莹。傅大使在英担任大使期间,数度用英文撰写长篇评论,发表在英国主流媒体上,向英国读者解释中国外交政策,增加了中国的亲和力。就是这样的长期努力,驻在国的平面视觉媒体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所以,在国际传播平台上发好中国自己的声音,不仅关乎于公共外交,也关乎中国软实力的展示。中国外交官们应敢于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任何媒介,把中国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好。
□和静钧(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