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要大胆探索实践,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有序推进。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都是事关民生保障的主要领域。
关键词 住房
●决定原文 健全符合首都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和完善基本住房制度,积极引导群众通过租房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租房能否吃得开市场租金说了算
新京报讯 对于“积极引导群众通过租房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的表述,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认为,如果要引导人们住房消费观念的改变,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租金水平和规范的租赁市场。
胡景晖认为,对于从事劳动密集型或服务业的外来人口,如保安、保洁等,他们的收入在京买房确实困难,而且工作流动性也较大,因此需要租房来解决居住问题。
胡景晖说,他已向政府相关部门建议,应提供一些规范的、集中租赁的房源给这类群体,“当然,群租肯定不行,但可以做成大学宿舍那样,有规范管理,消防、安全等都达标的集体宿舍。”
而更广义的,则是整个社会住房消费的转变。他说,国外首次购房年龄多是33到35岁,而中国大学生一毕业就想买房。但他认为,租房来解决居住问题,要保证租金水平的稳定,同时规范租赁市场。“国外为什么租房很普遍,因为租约相对稳定,一租就可以租十年二十年,而租金整体水平也比较稳定。”
■ 措施
三类群体不同方式解决住房
新京报讯 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还是“基本住房制度”,都不仅仅只是针对保障性住房,而是在“住有所居”的原则下,建立和完善解决住房问题的体系和制度。
近两年来,北京提出的是“三端”住房体系,即低端、中端、高端这三类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方式达到“住有所居”的目的。去年下半年,北京市公布的《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中,对此提出了最新的思路——“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政策、高端有控制”。
在这个思路中,低端中低收入家庭主要靠政府提供的保障房来解决住房问题;中端的家庭,尤其是不够保障房资格,但又买不起高端商品房的“夹心层”家庭,则通过新推出的自住房等方式来解决;而高端的家庭则主要通过市场。
“高端”中的表述是“控制”,是否意味着政府有意控制高端住房的房价?对此,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所谓“高端有控制”并不是指控制房价,而是指控制高端商品房供应在全市新建住宅中的比例。住宅供应中主要是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而高端商品房只占较小的比例。
北京也正在推进基本住房制度法制化。去年,《北京市基本住房条例》纳入到市人大的立项论证中,在这个《条例》中,基本住房制度分为了保障房和商品房两个体系,以分层次解决不同家庭的居住问题。
关键词 就业
●决定原文 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健全城乡就业困难人员长效帮扶机制。
就业有跟踪帮扶精细化
新京报讯 促进就业方面,市人力社保局近年已提出帮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比如,对于高校毕业生,截至去年年底,2013年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居全国前列。
对于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北京市也已出台了失业人员实名制登记、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岗位需求信息库等多项帮扶措施。
记者昨天了解到,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来京务工人员等,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将利用专项帮扶活动促进就业,并首次提出了就业服务“精细化”帮扶的概念,服务对象涵盖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情况分类摸底。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春季是人力资源市场用人招聘旺季。北京将利用这一阶段,对有求职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划分具备上岗能力、不具备上岗能力、因家庭或个人原因短期无法上岗等类别,相应开展推荐招聘、技能培训、跟踪回访等不同形式的就业援助服务。
对于企业,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也将根据其招聘和培训人员能力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招聘方案,并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企业空岗匹配情况定期跟踪,特别是对于符合北京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企业。
市人力社保局提出,对屡次招聘不成功以及人员流失率高、反复招聘同一岗位的用人单位,将会指派专门职业指导人员,帮助分析原因,提出相关指导建议。
据了解,北京市已采集1000余家企业的4.4万个空缺岗位,其中技术工人、推销员、餐厅服务员、保安、保洁等服务人员岗位较多。
关键词 教育
●决定原文 推进优质校一体化办学、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城乡一体+学区 九年一贯添把劲
新京报讯 昨天,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北京将大幅度加大优质资源的扩充,除了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外,还将通过学区化管理、九年一贯制等多种措施增加优质教育资源。
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北京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加强省(市)级对广义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要求各区县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到2014年形成改革的突破局面,到2020年,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要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 措施
1 城乡一体化学校已建65所
所谓城乡一体化学校,就是在“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政策原则框架下,一个校长在两个校区拥有同等的人事、财务、教育教学安排、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权力,两校共享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教材、作业系统及校内考试评价实施统一管理。
截至去年9月,北京市在城乡接合部、新区等地方新建了65所“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
2 把“学校人”变成“学区人”
目前东城、朝阳、海淀已经实行了学区化管理,今年春季将大幅度整合和新学区化的深度联盟。
以首创学区制的东城区为例,依托10年学区制改革的基础,全区分成8大学区,老师由“学校人”渐渐变为“学区人”;学生则淡化学校边界,普通学校学生也能到“好学校”听特级教师的课。未来5-7年,全区优质学校还将增长33所,扩大优质教育学位6450个。
3 增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升初”原则上不许择校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其减轻了学生的升学负担。
今年正在建设的2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中,尤其侧重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比如,京源学校分校、潞河中学附属学校、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就都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而二中亦庄学校则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关键词 医联体
●决定原文
加强区域卫生资源整合,推进首都“医联体”建设,加快康复护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 平等就业
●决定原文
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马力 温薷 杜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