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泰国乱局为何难以妥协收场

2014年01月1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国际观察

  泰国政治乱局难以妥协方式收场,是其历史惯性,也跟其以体制外“街头政治”平衡“寡头政治”的独特政治文化有关。

  持续两个多月的泰国政治乱局进入“决战”阶段。以素帖为首的反政府示威者展开“封锁曼谷”行动,誓言“决不妥协”,死活要将英拉拉下马;而英拉则希望在军方调停下,与反对派面对面谈判。但泰国政治动荡轮回的历史告诉我们,政治乱局恐难以妥协方式收场。

  此次政治乱局的始作俑者,是特赦法案。特赦法案本是英拉政府寻求国会各党派的政治妥协,赦免国内各派政治犯的罪行,弥合社会分歧的和解之路。但目前泰国社会出现支持他信集团和反他信集团的尖锐对立,特别是反政府示威者以特赦法案为他信量身定做为由,拒绝特赦法案,并要终结以英拉为代表的“他信体制”。

  被外界称为“微笑之国”的泰国,其国民温文尔雅,礼貌谦恭,很少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观点。为何在政局动荡的关键时刻,各派难以找到妥协的办法,从而破解政治乱局?其实这与泰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有一定关联。

  首先,身份认同的固化降低了妥协空间。以他信为代表的新兴资本集团处于传统权力的边缘,而代表保守势力的官僚、军人集团处于传统权力的中心。在泰国的政治舞台上,新兴集团属于“群众演员”的身份,而官僚、军人集团则属于“明星演员”的身份。现在“群众演员”摇身一变,成为“明星演员”,抢了昔日“明星演员”的饭碗,二者利益岂可调和?

  其次,宽恕文化稀释了社会共识基础,怂恿了反对派走向极端,关闭了妥协的大门。“中庸”文化在普通泰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使得泰国人易忘记别人的错,对不同观点比较宽容,难以形成社会共识。另外,因对反对派示威行动“漫不经心”,政府发出的逮捕令难以立即执行,最后示威行动步步升级,以至于走向极端。

  再次,传统庇护制扭曲了民主选举一人一票的实质,造成“赢者通吃”,输者失去了讨价还价的筹码。施恩与报恩为传统庇护制“孪生兄弟”,进而产生了“寡头政治”。选举中的“寡头”一言九鼎,输者无法在宪政体制内对其加以制衡,结果造成以体制外“街头政治”平衡“寡头政治”。

  1932年以来的泰国君主立宪制实践表明,泰国政治乱局不是以“军事政变”收场,就是以“司法政变”收场,很少以妥协方式收场。虽然目前英拉以女性领导人“柔性”面貌出现,向反对派不断妥协、退让,但恐怕难以改变历史的惯性。

  □许利平(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