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上市公司·公司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上市公司·公司评论
上一篇

“荒唐”的承销费

2014年01月2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一家之言

  券商的角色比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电视机厂的供销科长还吃香。网下申购优先,以及个人申购者的认定等不明觉厉的新规则,使券商在网下申购这个环节中掌握微妙的控制权。

  被暂停IPO的奥赛康,本来要向中金支付2.6亿承销费。在庆丰吃顿包子才21元,2.6亿够请1千万人吃包子;袁隆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才100万,他激动地说“研究团队辛苦,大伙平分每人2万”。而投行几个年轻人编编资料,事成就要赚2.6亿。

  凭什么?我在微博发出此问后,有“业内人士”认为,投行高收费是国际惯例。

  投行高收费倒是实情,要不美国人也不会跑去占领华尔街了。以香港为例,主板上市的券商承销费约占融资额的2.5%-4%;创业板企业融资规模小,费率比主板高,承销费5%起。比如,周大福上市融资220亿,承销费6.6亿,费率3%。

  相比之下,A股承销费率好像还蛮低的。2010年创业板和中小板发了314家新股,总融资2982亿,券商平均承销费率约4.5%。奥赛康上市募集8.66亿,券商承销新股承销费6311万,费率约7.2%。和“国际惯例”比,好像也不算是离谱。但真相是不是如此?如果奥赛康拿到“国际”去上市,按“国际惯例”能够发出对应13年摊薄市盈率46倍的高价吗?这个公司在3年前PE入股时,估值只有3个多亿,如果拿到香港上市,就算发20倍PE也只能融资3.76亿,若承销费率还按7.2%算,券商只能赚到2714万。

  再换个想法,如果奥赛康非要按46倍PE在香港发行,有投行敢承销吗?估计股票全部得砸手里,上市第一天就亏掉券商5个亿。收费按照“国际惯例”,卖给中国股民的货色无论品相还是价格只能按“中国特色”?

  管理层说:“中国资本市场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所言极是,中国股市到今天和国际并不能完全接轨。中国股市迄今为止,仍是供需严重扭曲的市场,仍是股票只能单向做多,股价长期溢价的市场。

  当如此“初级”的股市停发新股近2年之久,当创业板已相对主板逆向上涨近100%,此时发行新股,必是干柴烈火。在连续三年主板熊市的压迫下,走投无路的投资人只能挤到新股发行市场来参与击鼓传花的游戏。多么残酷,人们明知道这是一场赌博,但还要疯狂参与。每只新股的申购倍数都超过100倍!打到新股就是拿到游戏的第一棒,后面还有一百倍的人等着追捧,谁抢到新股谁就能几乎包赚不赔。

  在这样扭曲狂热的市场里,券商的角色比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电视机厂的供销科长还吃香。网下申购优先,以及个人申购者的认定等不明觉厉的新规则,使券商在网下申购这个环节中掌握微妙的控制权。我们甚至不能理解,有些新股的所谓战略投资人中签率为何能达到50%。于是人们像苍蝇一样蜂拥而上,券商的门槛一度被踏破。以至于上市公司路演甚至拒绝私募基金和散户参加。这时候的券商还需要承担什么发行风险,为什么还按“国际惯例”收费?

  □陈宇(神农投资总经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