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上市公司·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上市公司·封面报道

IPO新政“左右为难”(2)

监管之手再度干预,引发新股“压价”发行;证监会拟放宽新股募集资金限制

2014年01月2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上接B03版)

  ■ 观点

  反思投行:为谁服务

  在一个没有市场化的市场中推行市场化,不少投资者认为,A股的市场化改革很难避免遭遇波折。

  券商也被认为是市场化改革中的薄弱一环。在奥赛康发行方案出炉后,中金被指“太激进”,但在“激进”这个简单的描述背后,也有不少券商人士反思投行的定位。

  一名保荐代表说,券商发展程度,决定了他们无法在IPO客户和认购者之间达成平衡。IPO企业是投行的客户,但买方投资者并没有成为某个券商的“客户”。

  在海外市场上,由不同的券商承销,意味着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质地。投资者会区分高盛承销的公司和罗仕证券(曾大量承接中概股反向并购上市的券商)承销IPO项目的不同。

  但在过去若干年中,A股新股一直是稀缺的,处于不愁卖的情况,券商无法借区分对待拟上市公司建立自己的信用。券商也无法通过不同的策略来形成自己的买方客户群体。

  证监会在此次IPO新政中,曾力图改变这种情况:即给予券商在网下配售中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授予券商的合作伙伴更多的股票。

  但在市场信用不完备的情况下,这种操作难以避免利益输送的嫌疑。

  对于改变这种局面,不少学者和市场参与者意见并不相同。

  对证监会的渐进改革持批判意见的学者刘胜军认为,证监会该做的不是频繁的行政干预,而是加快推进注册制。他认为,发行市盈率居高不下,是货币超发造成的资产价格泡沫,审批之下股票供需失衡加剧了这一点。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则认为,资本市场的成长需要有适当的规则和环境。他在2013年曾提出IPO应注重节奏,应有相关资金和减持机制设计的配合,从维护市场稳定和实现市场供求关系动态平衡的角度看,还需要一定的政策干预。

  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这些建议放到现在似乎同样适用。

  这样的争议在奥赛康的问题上,是否应该暂缓发行的争论也一直存在。奥赛康高价发行和大量转让老股备受指责,有人投书证监会反对,也有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这家公司的作为完全在规则之内,只是利用了“规则的漏洞”。

  一名券商人士称,这就像人们在陆地上学游泳,训练得再好,下水也会出问题。“问题是,你是继续在水里待着,还是回岸上再来一遍?”他说。

  “在中国帕累托改进容易得到大家认可的,但证券市场改革短期内很难实现不损害发行人、投资者某一方的局面。” 他认为监管层难以实现这种平衡,长期看市场则有可能实现这种平衡。

  纷乱的IPO改革也被认为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面镜子,其中遇到的问题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出现。

  经济学家华生说,回过来看,土地政策的翻烧饼打补丁,股市政策的起伏扭曲变形,都是早前自我感觉太好封闭决策的结果。

  “每每至此,我总在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可制度在哪儿呢?”华生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