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北京新闻·时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北京新闻·时政

医事服务费将推至社区医院

远郊区基层医疗机构加大引进非京籍生源力度;未来医生符合条件可开私人诊所

2014年01月2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昨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发布《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下一步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着力增强康复护理能力,把住院康复、日间康复和入户康复有机结合起来;在基层机构设立医事服务费,取消以药补医;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用药将实现零差率销售,积极探索基本药物招标定点生产;社区居民将可逐步享受特色服务包;远郊区基层医生引进放宽至京外省级医学类相关专业非京籍本科生。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迫切的就是真正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基层实现“病有良医,病有良药”。

  【基层服务】 医生未来可开私人诊所

  《意见》提到,北京将鼓励社会资本在规划范围内举办非营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准许符合条件的医生到社区开设全科医生诊所或私人诊所。按照《意见》,结合北京人口布局变化,未来城区、远郊平原和山区居民分别出行15分钟、20分钟、30分钟以内,将可享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合理配置资源。

  【医事服务费】 基层报销比例高于大医院

  此前,友谊、朝阳等五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实现医药分开。《意见》明确指出,在基层机构设立医事服务费,同时加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整体设计和政策衔接,医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基层的报销比例将明显高于大医院。

  韩晓芳表示,五家试点医院已完成评估,这一方向的改革是正确的,目前正在对全市各级医院进行调查、测算,研究在各级医院设立医事服务费,建立合理的支付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和患者的行为模式转变,综合利用价格、医保等杠杆,有效破除以药养医,实现大医院病人的分流。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此前,北京试点医院的医事服务费为42元到100元,以42元为例,挂号时可报销40元,自己只需缴纳2元钱。

  【家庭医生】 慢病老人可定“服务包”

  针对老年人、重病患者等在医疗、康复方面的实际需求,北京将试点地区以不同类别、不同病种服务包的形式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基本医疗服务部分可以报销。

  韩晓芳介绍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空巢老人、失独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慢病和大病管理,面临难题。下一步服务包签约服务模式试点,将逐步更多涉及老年人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根据最有需要的服务需求和基层服务能力,从重点人群、少数病种的服务包做起。

  据介绍,此前西城区作为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的改革试点,已研究推出多种类型的服务包,其中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服务包,以社区家庭为单位,为癌症晚期患者和家属提供了入户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合理使用止痛药等服务,不仅简化了临终患者的诊疗程序,还降低了治疗费用,癌症晚期患者由二、三级医院每日平均3126元的治疗费用降到社区每日平均243元的水平。

  【医疗人才】 基层医生放宽进京标准

  据介绍,目前基层医疗的满意度虽有所提升,但依旧面临社会信任度不够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留不住专业院校毕业生,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且目前基层医生流失问题严重。

  为解决基层人才问题,此次《意见》明确将加大引进非北京生源医学专业毕业的力度,远郊区县的基层医疗机构,放宽至京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

  市人力社保局专业技术管理处副处长辛向阳表示,过去进京要求须是211工程内大学的毕业生,专业要符合引进人才范围,且一般是研究生。而此次则打破“惯例”,对远郊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非京籍生源毕业生,放宽至京外省级医学类普通高校医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他们到远郊区县服务,可根据相关程序办理北京户口。

  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处长许峻峰透露,对外来的优秀生源,市政府去年专门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了1500多名,用3年时间可以引进社区。

  【医师岗位】 社区中心将有特设岗位

  为吸引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将来,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设1至2个医师特设岗位。该岗位的医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承担带教、示教、会诊等任务,并实行合同聘用制度,由区县人力社保部门进行备案,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及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其日常管理与考核。

  同时,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实行动态调整的绩效工资总额制度。探索建立签约服务费为基础的新激励机制。据了解,2011年,北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均年收入6.97万元,2012年为7.6万元。此前的资料显示,北京大医院医生平均收入14万元左右。

  ■ 追问

  医生不愿到基层服务咋办?

  全员聘用压缩大医院普通门诊

  市人力社保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副处长辛向阳:此前已陆续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市区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坐诊,职称评定上,市区大医院的医生每年到基层服务不少于15天,要晋升高一级职称,累计达不到一年基层服务时间不予晋升。按照《意见》,北京还将拓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含中医)岗位人员比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时,注重对其专业工作能力、实际技能和业绩的考核。

  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医务人员的五险一金要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后顾无忧地进行流动。同时逐步实现全员聘用,并且明确医生的责权利,使医务人员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而且将来大医院会逐步压缩普通门诊,常见病、慢性病等下放到基层,大医院则更强化急难重症的治疗能力,这样就会有一些医疗人才势必流向基层卫生机构。

  基层卫生机构用药能否保证?

  基层机构将确定用药范围

  很多人反映现在社区医院的药品不全,还得专门跑到大医院开药。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今后将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范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将实现与二级以上医院用药的有效衔接。

  同时,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药物,把规划内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纳入基本药物制度范围内,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和政府购买服务。

  新京报记者 廖爱玲 蒋彦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