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书评周刊·在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书评周刊·在读
下一篇

张世英 从西方到东方

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前不久,我国权威的黑格尔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张世英之子张晓岚特地为本报撰文,介绍父亲的学术历程以及本书的研究。

  【阅读观察】

  学术

  一生做了五件事

  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所著《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一书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当我看到父亲这本十多万字的小书时,眼前看到的是他一心为学的身影。

  父亲自己说他一生做了五件事:

  一、提出了西方哲学史是人的个体性和自由本质萌生和发展的历史的新观点。

  二、系统研究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绝大部分,强调了黑格尔哲学中关于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本质的思想,突出了黑格尔对他身后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影响和先驱意义。

  三、创立了“新的万物一体”的哲学观——“万有相通的哲学”。

  四、初步奠定了“美在自由”的美学思想基础。

  五、首创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这是父亲晚年最能代表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追求的一部著作。

  这五项工作的前两项是父亲约65岁以前对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编著的《西方哲学史》、《黑格尔辞典》、《黑格尔逻辑学绎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述评》、《自我实现的历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等一系列著作中。

  成效

  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获国外瞩目

  他对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哲学界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也影响深远。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彼得·巴腾教授在美国《东西哲学》杂志2007年第57卷上撰文指出,“以张世英为例,中国人对辩证逻辑的探讨清楚地表明,就方法而言,我们起码必须认真学习张世英对黑格尔的解读,让他带领我们领会(他所理解的)黑格尔。做出这些努力之前,我们几乎没有权利评判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胡自信译)。

  著名法国哲学家巴迪欧对父亲的黑格尔哲学研究也给予高度评价。蓝江教授在《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上发表的《谁是阿兰·巴迪欧》一文中说:“巴迪欧还专门翻译了中国哲学家张世英的几本关于黑格尔的著作。巴迪欧发现,与法国片面强调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不同,中国的黑格尔研究很重视《逻辑学》,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研究没有将黑格尔作为一个可鄙弃的遗产从马克思主义中删除掉(其中最激进的例子就是阿尔都塞),而是将黑格尔分解为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并且肯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功绩。”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国际哲学界对父亲关于西方哲学的学术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创新

  融会中西方哲学

  改革开放以后,父亲开始了自己新的学术研究之路。他融汇中西哲学与文化,创立了“新的万物一体”的哲学观——“万有相通的哲学”。在他的万有相通的哲学中,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由混沌的“天人合一”,经过“天人二分”的洗礼,达到高层次“天人合一”的过程。这些新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哲学导论》、《中西文化与自我》、《新哲学讲演录》、《进入澄明之境》、《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等著作中。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所谓混沌的“天人合一”,就是在人类对自然现象浑然不知的时期,出于对自然现象的畏惧,产生的“天主宰人”的“天人合一”观。所谓高层次的“天人合一”,是指科学技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以后,人类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天人合一”观。而“天人二分”的哲学观,强调人的主体性,在相当长的一定历史时期,给人类以“人定胜天”的信心,推动了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同时也出现了破坏自然、环境污染等弊病。这样高层次“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就应运而生给以指导。目前,他反复论述的这些新观点,已经得到国内哲学界的认同并被广泛引用。

  体系

  融会东西方哲学而创新

  《哲学导论》一书出版之后,他首创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2010年,北京大学学报曾经连载六期,发表这篇长文,这在北大学报是空前的。学报主编程郁缀教授在主编按语中这样写道:“以黑格尔研究著称学界的张世英先生,在望九之年完成了这篇力作,令人感佩!论文首倡中华精神现象学,稽述远古,参伍因革,绾合中西,肇开贤蕴。其现实意义重大,学术价值弥珍。全文共分六篇,自本期始连续刊出,敬请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予以特别关注。本刊编辑部亦以此特殊形式敬贺世英先生九十华诞!”

  《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的出版,为当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的哲学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标志着父亲的哲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刻在我的眼前,父亲年轻时每晚开夜车备课、写文章的样子还历历在目。如今他已经从教近七十年,年过九旬,还经常抱病伏案疾书、笔耕不辍。他立志寻找一条为中华民族发展服务的哲学之路的精神,常常让我们后辈感动和鼓舞。我想,只有一个一生勤奋,既对西方哲学研究有独到见解,又深刻研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才能完成这部著作,走出自己创新的哲学之路。

  □张晓岚(作者为张世英之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