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十多个年头,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过去这些年里,对改革前景抱有疑虑的声音从未停歇,而中国经济一路走来,偶有波折,但总体上势不可挡,粉碎了所有看空中国的预言。财经记者王尔德采写的这本《改革:新经济政策向何处去》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在中国经济虽有放缓,但依然强势的今天,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显得尤为必要。
虽然这本小书汇聚了世界各国专家,身份和学术背景各不相同。但谈及中国改革的前景,论题很快就集中到少数几个问题上面,这几个问题大家一直都很关心,应是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
第一个是中央与地方的治理结构关系。上世纪90年代末已有一些经济学家意识到,中国在经历了农业和工业改革之后,经济增长动力的最重要来源可能是90年代初实行的分权改革,尤其是财政上的分权。这种政府治理模式赋予地方政府极大的动力,放手竞争,保证全国GDP的增长速度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可是这种模式也日益暴露出它的缺陷,如地方政府之间不正当竞争,经济秩序失范,市场分割,发展目标短视等等。专家们给出建议,并不是简单地在分权和集权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而是更深入地完善目前的分权式治理模式,修正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改变考核机制,完善法律,争取做到地方政府“责权一致”。
第二个是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问题。环境恶化与资源耗竭,不仅在当下中国是个突出矛盾,放眼世界也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近两年中国空气状况加速恶化,使得人们愈加关注这个命题。而真的解决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因为这个目标往往直接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相冲突。
一些官员提出,在环境与资源问题上,改革执行者应有更大勇气,科学论证,大胆执行,突破现有的垄断格局。不管水电,核电,特高压,能源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激烈的争论,还有更复杂的利益纠葛。真正的改革虽然困难,但也要一步一步推行下去,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功过是非由后人来评述。
第三个问题则是城市化问题,这在全书中也占据了很大篇幅。城市化虽是一个总体趋势,但会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业、工业的转型,到土地制度改革,到户籍制度改革,再到社会公平的推进,所有这些都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著名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谈了基于日本的经验。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城市化曾为其注入强大的动力,中国也不会例外。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处理城市公害的许多经验,但中国所要面临的问题也比日本更多。因为中国人口更多,基数极大,人口流动规模远非日本能比。由此引申出来的流动人口在城市里的居住、交通、医疗、教育,无一不是让人深感棘手的难题,户籍制度迟迟不能松动,原因也在于此。但目前的城市化已经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许多城市病涌现,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现在针对城市化的改革,绝不是单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妥善安置进城农民工生活就可以解决的。城市化进程联系着城市和农村这两头,两头都有问题要解决。城市化进程既在改变一些土地的性质,又在改变大量农民的身份。身份要伴随着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对很多农民工而言,都是一个无比艰难,充满辛酸的过程。
所以目前的改革目标已不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谈及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许多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社会公平。过去三十年,社会公平并不是改革的基本目标,这就使得整个社会两极分化,矛盾逐渐突出。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那有可能演变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阻力。□梁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